在2000年的網絡泡沫破滅時,倒閉了一大批曾經風生水起的互聯網企業。這里面有家叫做8848的公司,雖然現在www.8 848.com域名已經指向了淘寶網,但是從歷史文物中翻出這家公司來看,會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電子商務這一在互聯網中舉足輕重的領域,也能夠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用戶需求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
8848,曾經是地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曾經是2001年中國的電子商務之巔。8848由王峻濤(網民:老榕)創立于1999年1月,從4個人、16萬人民幣起步,至2001年,成為中國工業和商業類網站被用戶訪問最多的網站(CNNIC的調查),這期間先后融資約6000萬美元。當時轟動全國的“72小時生存試驗”,8848的購物袋連續幾天出現在CCTV-2的黃金時間,8848從此作為唯一真的可以通過在線支付買到東西的網站聞名全國。中國網民只知8848,不知當當和卓越,用“絕對壟斷”來形容當時8848在網上銷售中的份額是一點不為過的。
與更早“瀛海威”的敗北一樣,8848短暫的輝煌后歸于塵埃,兩者的經歷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方面,8848提供了太過超前用戶需求的商業服務,如王峻濤當時提出了電子商務“三座大山”的說法:一是當時中國網民只有400萬人,決定了電子商務商業機會有限;二是物流和配送的難題;三是最大的困難就是網上支付難題,以及遠距離購買的信任危機。8848燒著風險投資的錢,組織貨源,開發配送渠道,解決支付問題,甚至以一個后來者的身份用比傳統商家高10倍的成本去銷售一罐可樂。8848變成了一家超前和脫離中國網民實際電子商務消費基礎而提供服務的企業。另一方面,8848的背后短視資本沒有堅定的眼光和足夠的耐心,導致8848不能夠堅持BTC(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更加不能談繼續堅持下去直到電子商務“三座大山”被推翻的那天。
對比現在和10年前的中國電子商務環境,之間的差別一目了然,也就決定了8848的生存困難。這個電子商務環境首先表現為電子商務概念在網民中的普及,然后是網民用戶的接受和認可。10年前,國內大多數網民眼里的電子商務還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對于互聯網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其次,十年前的網絡支付、物流配送體系不夠發達,用戶無法安全、便捷地支付,同時收貨又需要等待較長時間,在8848上的一次網絡購物動輒半個月才收到貨,這些都嚴重影響到電子商務的用戶體驗。
當時CHINAREN的創始人陳一舟(現千橡互動集團董事長)認為中國的互聯網商務發展比美國慢20年,互聯網技術只慢半年。如果說美國電子商務是“需求推動型”,那么這時候的中國電子商務則更多的是“技術拉動型”。現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實踐美國早在1980年初就已經開始,是美國企業的商務需求促進了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進步,并最終促成了電子商務概念的形成。但在中國,這個時期的電子商務卻是由國內IT領域和媒體炒作起來的,它的概念先于中國實際傳統商務的應用需求和發展。也就是說,在國內個人和企業用戶還沒有真正需要電子商務時,逐利資本的力量卻把電子商務概念早早拉到了還不夠成熟的中國。其實正是這種奇怪的現象一手“導演”了1999年中國電子商務精彩的開幕,同時這一現象也早已注定了2001年中國電子商務以一種令人悲哀的形式閉幕。
2000年,在完全“脫離用戶需求”的電子商務假“起”真“落”的同時,另外3家表現出“緊貼用戶需求”特征的互聯網應用(搜索、即時通信、網絡游戲)正在暗潮涌動和迅速崛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