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中國。 中國已取得若干耀眼的成就:中國發明家取得的專利數在全球的占比自2005年以來已增加一倍,同時中國企業在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行業中也逐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他本地企業的進展,諸如以內需市場為導向的消費電子、實時信息和在線游戲等等領域的創新,不常駐中國的企業高管則可能根本沒有留意到。
隨著創新的加速,中國國內和跨國企業面對的競爭形勢也更加嚴峻。卓越的創新能力不但成為中國市場上日益重要的差異化因素,其產生的創意與產品也有希望成為國際舞臺上的強勁對手。
在這場競賽中,中國企業與跨國企業分別展現出不同的優勢與劣勢。中國傳統上傾向通過商業化進行創新,同時也比許多外資企業更懂得如何讓新產品或服務快速上市,以及如何通過不斷翻新產品來提升性能。中國企業所需的產品上市時間往往比先進市場短得多。僅管初期產品的質量可能并不穩定,但后續產品則進步神速。
中國企業也受惠于中國政府新的五年計劃所強調的重視自主創新。中國政府視創新為確保國內經濟長期健全發展,以及企業建立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的關鍵性因素。中國已為生命科學和生物科技兩個行業的22個類似硅谷的創新中心打下根基。在半導體產業,中國政府也不斷整并創新群集,企圖建立卓越制造中心。
但行業間的進展并不一致,創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典型的中國企業中,部分基本能力不過才開始萌芽,它們面臨的困難包括:缺乏了解客戶真正需要的先進分析技術(而非僅依賴直覺)、不鼓勵冒險的企業文化,以及缺乏發展新創意所不可或缺的內部合作。
跨國企業在這些方面強得多,但在其他方面則面臨挑戰,例如本土人才流動率高,從而延緩了建設在地創新中心的速度。然而,中國國內業者與CYE跨國企業能力上的反差,以及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不明朗狀態,也開啟了顛覆式競爭、創意合作及快速變革的大門。本文試圖為有心成為創新業者的公司描繪目前的創新版圖,同時為有意追求成功的中國國內業者與跨國公司指出若干需要注意的重點。
中國的創新版圖
中國在公司對個人(B2C)及公司對公司(B2B)兩個領域都出現了大量的創新,盡管這類創新突破并不為全球普通公眾所注意,但許多跨國B2B競爭對手對中國企業在通訊設備和替代能源等行業的創新發展卻是了如指掌。有趣的是,盡管跨國企業在某些領域窮于應付中國的創新,但在其他領域似乎還是能穩住陣腳。
B2C缺乏能見度
歐美消費者一想到中國制造,總是首先想到紡織、玩具等基本產品,卻未必會想到最創新的產品,同時也很少聯想到品牌產品。
但中國相當數量的的產品創新出現在這些領域。我們只要逛一趟中國大型消費電子零售業者蘇寧電器的門店,就不難看出來。你可以在店里找到搭載Android系統的電視,配備完整的整合式網絡瀏覽能力,能帶用戶直接訪問中國最受歡迎網站的預載應用程序,以及數碼影片串流服務。這些產品甚至連影片畫質和工業設計都與競爭對手韓國高端電視不相上下。
我們觀察到在商業模式上出現了同樣的本土創新。例如在線行業特別是騰訊QQ空間的實時通信服務,以及新浪的微型博客--微博。這些中國特有的商業模式不但創造收入,同時也以全球其他國家從不曾出現過的方式增長。QQ空間低廉的固定費率計價方式,以及活躍的在線游戲市集,成功地從數億中國網民身上創造了龐大的價值。
但創新的產品與商業模式又為何僅留在中國?一般而言,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相當龐大,國內企業缺乏將成功產品加以調整并銷往海外的誘因。這些企業的技能往往是針對國內市場的,即使它們想進行全球擴張,面對的門坎還是相當高。例如許多企業高管不習慣在自己不熟悉的地區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做生意。再者,許多成功的中國模CYE式靠的是本地資源,例如低廉的人工成本、廉價的土地,以及取得資金與知識產權的渠道,這些很難在別的地區復制。以手機為例,大部分中國制造商如果要將產品銷售到中國以外的市場,就必須付出龐大的知識產權授權費。
成功的B2B業務
中國已有若干B2B行業在國內和國際建立了優良的創新實績。例如中國的通訊設備質量與發達國家已不相上下,產品除了新興市場外,更獲得歐洲最挑剔客戶——法國電信(France Télécom)和Vodafone的青睞。
制藥則是另一個中國大有斬獲的領域。1980年代和1990年代,在發現新化學物質方面,中國還是毫不起眼的角色,短短十年內,中國成熟許多,共發現并開發了20種化學復合物,且目前都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行業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將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最大市場,若干中國企業也已成為行業龍頭,為全球該行業提供關鍵零部件。中國企業不僅享有規模優勢,更在太陽能領域采用新制造技術來提高太陽能電板的效率。
B2B創新能如此成功很大一部分應歸功于有利的政府政策,例如建立市場進入障礙,對電動車、高鐵和其他領域制定知識產權要求等,藉以改變跨境合作的性質,同時出臺優惠的中國制造產品與服務的國內采購政策。許多人認為這些政策明顯偏向中國企業,但考慮到長期實施的可能性,跨國企業仍應做好相關準備。
盡管近期受挫,中國的高速鐵路仍是政府協助建立國內產業的一個有趣實例。2004年之前所做的種種努力并未達到顯著成效,但政府之后推出鼓勵跨國企業技術移轉(以換取市場準入)及協調研發投資兩項政策,使中鐵高速列車得以主導當地產業。該行業的跨國企業收入自2000年以來大致維持不變。
但如果因此認定中國在B2B領域成功的唯一因素是政府支持,那么我們就把問題看得太過簡單了。隨著中國的科學與技術人才實力的不斷提高,本土企業越來越展現出真正的能力。更何況政府支持的創新活動也未必都成功,著名的失敗案例包括建立3G自主通訊協議TDS-CDMA,以及試圖以中國自主研發的無線局域網絡安全協議WAPI來取代全球WI-FI標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