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是磨煉靈魂的道場
一定要把心靈打掃干凈,把自己的思想變得純潔。這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和經營。“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人為什么活著?”這是企業經營中最基本的問題。企業家要在企業內部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確立正確的哲學,并不懈努力與員工們共同擁有這種“思維方式”和哲學。這樣的話,企業就一定能發展,一定能保持長期的繁榮。同時,稻盛和夫們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稻盛和夫們的人生,就由稻盛和夫們的心靈來創造。
自1959年創立京瓷公司后,稻盛和夫幾十年一直作為京瓷研發帶頭人。他發現,一旦發瘋地投入工作之中,對某個目標有著強烈的渴望,就會在腦海里形成一個意象,身邊的任何一個新發生,都會堅定地指向那個意向。這時,工作現場就會出現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會洞開。用稻盛和夫的話說就是,“工作現場有神靈”。
稻盛和夫一次次遭遇這種工作現場的神靈,以至于他作出結論,解決問題的答案總是在現場。當一個人以不服輸的高度熱情投入產品研發之中,在對其進行全然的審視、傾聽、專注當中,往往會聽到“產品的私語”,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稻盛的體悟,給了我們一個相當重要的啟示:當對一個追求目標有著強烈的持續的渴望時,丟掉成見,苦苦思索體悟,事先能夠清晰“看見”那個嶄新的結果。相反,如果事先沒有清晰的意象,就不會有嶄新的成果出現。
二、阿米巴經營
發明“阿米巴經營”方式的過程,則更為有趣,其來源是中國文學名著《西游記》。稻盛和夫一向重視公司經營、生產與銷售各個環節的現場,曾經說過“現場有神靈,答案永遠在現場”。但苦于分身乏術。一次在閱讀《西游記》的過程中,他被孫悟空拔一根汗毛可以變出千百個小猴子的情節深深吸引,不禁遐想,如果在公司管理過程中能夠同時出現千千萬萬個自己,那么公司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2010年,日本其他三大“經營之圣”都已先后辭世,當規模龐大、幾乎相當于半個國企的日航宣布破產后,首相鳩山由紀夫出面邀請稻盛和夫重出江湖,擔任關系到社會穩定的日航的掌門人。闊別商海13年后,稻盛和夫再次出山。2010年2月1日,他正式出任日航新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這一天恰好也是他78歲的生日。
在就任儀式上,他出言謹慎,稱“也許稻盛和夫并不稱職,但稻盛和夫將以稻盛和夫的方式盡最大努力來拯救日航的員工”,并提出兩個要求,一是不收取分文報酬,堅持零薪酬;二是不帶任何舊有經營團隊進駐日航。言語間潛臺詞明顯:這一次,包袱實在太重,即使是稻盛和夫,也不敢貿然托大,攬下責任。
在數次金融危機中,他堅持不開除包括鐘點工在內的任何一名員工,因為“公司永遠都是保障員工生活的地方”。在日常經營過程中,他提倡穩健經營,公司永遠保留大量現金,以應付不時之需。最終,京都陶瓷與KDDI公司的每個崗位上,都像存在著另一個“稻盛和夫”,在努力為公司作出貢獻。日航、京都陶瓷與KDDI的成功,也證明了稻盛和夫經營方法的成功。
三、人生方程式
人們一般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取決于個人能力的不同,包括智商、體能等,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決定著人生和事業的成敗。事實并非如此。能力或許占了很大的比重,可所持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其實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稻盛和夫畢業于日本的地方大學,絕對不是才能出眾的人。
為了鼓勵自己奮發圖強,稻盛和夫不相信只靠能力就能決定人生或經營的成敗。不管能力是否出眾,只要竭盡全力、一絲不茍地去生活,充滿熱忱地去生活,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會收獲好的結果。今年稻盛和夫已經79歲了,回首近80年的人生之路,對于這一點稻盛和夫已經深信不疑。
所以,從年輕時起,稻盛和夫就想出了一個關于人生和工作結果的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觀察許多人的人生,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企業經營亦是如此,有人做得風生水起,有人卻怎么也不見起色。如此大的差別究竟從何而來?稻盛和夫從年輕時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結果想出了上述這個方程式。
四、企業家特殊的戰斗力
當我們帶著愛的激情特別強烈和持續時,就產生了對某一個事物全然的敏感。任何一個方面的刺激,有關的和無關的,都會通過全然的敏感,轉化為通向所渴望目標的臺階,智慧之井最終將噴薄而出,創造性的工作將不斷帶來喜悅。這是被稻盛和夫證實和揭示出的道理,也是被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馬云、江南春、李彥宏、李想、史玉柱等優秀的創業領軍人物所證實了的“本真”。
人性都有偷懶的偏好,領軍人物是否能夠掌握一刻接一刻的完美標尺,是駕馭企業的關鍵所在。研發是這樣,服務是這樣,企業經營管理的總體運營也是這樣。只有當事人,最知道利潤指標能夠說清的問題是有限的。而只有置身其中,反復體悟并推究事理,才可以知道實際上可以做得更好。
企業家為了做強做大,絕不恪守形式,甚至可以不要自尊,而必須擁有特殊的戰斗力。與一般人想象的不同,這種特殊戰斗力表現為一次次“回歸零”的能力,表現為與自己和企業的每一個新發生接觸的能力。不管先前何等成功,什么時候他不能回歸零了,開始脫離傾注熱情的專業了,也就到了他向下滑行的時候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