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善惡,不以得失來做判斷
釋迦牟尼教誨稻盛和夫們,“欲望”“憤怒”“愚癡”這三種本能,是人所有的煩惱中最難駕馭的,稱之為“三毒”。如果對自己的思想放任不管,人心就會被這“三毒”占滿。必須做出努力,哪怕在心中根植一點善念、一點善心。人是“思想”的主人,人格的創造者,自己環境和命運的設計者。在心里種下美麗的花草種子,精心照料,就可以結出豐碩的成果。反之,如果疏忽了照料,就會招致雜草叢生。因此,一定要把心靈打掃干凈,把自己的思想變得純潔。這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和經營。
人既有善良之心也有邪惡之心。所謂善良之心,就是把自己的事情擱在一旁,而祈愿周圍人幸福的、充滿著溫情的利他之心。所謂邪惡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所以盡量抑制只要自己好就行的這種利己的想法,而讓善良的利他之心更多地占據稻盛和夫們的心靈。這就是做修行、修養,就是塑造人格。而且,這樣做還可以幫助稻盛和夫們對事情作出正確的判斷。
企業經營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對各種事情作出判斷。此時如果放任自己,人就會不以善惡,而以得失來作出判斷。考慮得失,屬于本能,就是憑算計損益,自己賺還是不賺,由此作出判斷。不僅如此,還有感情用事,以自己是否受到侮辱來作出判斷,或者以無謂的虛榮心來作出判斷。要以一顆善良之心作判斷,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否則就很難做到。
六、敬天愛人,自利利他
在商海中歷經浮沉的稻盛和夫,即使在最忙碌的時刻,也沒有忘記心靈的追求。他一直在潛心研究哲學與宗教,始終都在追問一個終極問題:“作為人,何謂正確?”“稻盛哲學”的根本就是——“敬天愛人,自利利他”,這不僅是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經營哲學的根本。
“敬天愛人”也是京都陶瓷公司的經營座右銘,來自于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的領袖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是中國哲學家王陽明的忠實信徒,所謂“敬天”,即遵從事物自然的發展規律,不逆天而行;而“愛人”,便是由人的本性出發,自然為人。
而“自利利他”,即“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就是人須利己,但只有同時具備利他之心,才能真正幸福。自己獲利的同時,也要造福他人。無論京都陶瓷還是KDDI,都屬于行業內利潤率高,但絕不刻意抬高價格或是采取惡性競爭手段的公司,經商道德有口皆碑。
七、思維方式決定人生和經營
稻盛和夫沒有杰出的能力。正因為如此,稻盛和夫必須具備超出常人的熱情,必須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時,掌握比常人更優秀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優秀的哲學、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觀、正確的判斷標準。為此,稻盛和夫努力學習孔子、孟子、陽明哲學等中國古代典籍,同時鉆研佛陀教誨的宗教精華,努力把這些圣賢們的哲學根植于自己心中。稻盛和夫們在生活和經營中,需要作出各種各樣的判斷。這個時候稻盛和夫們會對照自己持有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進行判斷。作為判斷基準的“思維方式”以及“思想”正確與否,卓越與否,結果將大相徑庭。
越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就越容易忽視自身所持的“思想”、“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創造現代文明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的“思想”。人的“想法”、“思想”這種東西是如此的重要,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稻盛和夫們卻總是輕視它,認為只有知識和技術才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無論在人生中,還是在經營企業中,都是現代人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企業經營也一樣,企業業績乃至企業壽命全部取決于是否具有出色的“思維方式”。在京瓷、KDDI的經營中,在日航的重建中,稻盛和夫都反復倡導被稱為“philosophy”的“思維方式”、經營哲學。稻盛和夫的這種哲學是約束自身行為的規范,是非常克己的信念。比如說,“貫徹完美主義”、“持續腳踏實地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絕境”、“有言實行”、“持有滲入到潛意識的強烈而持久的愿望”、“認為已經不行時才是工作的開端”、“成功之前不言放棄”等等,都要求嚴格自律的生活態度。
八、作為人,何為正確?
在稻盛和夫的哲學中,有“作為人,何為正確?正確的事物要正確地貫徹”這個條目。企業經營中,往往會有不體面的事件或者丑聞發生。人員多了,其中難免會有思想錯誤的人,因一時沖動而使壞的人。為了不讓這些人走向錯誤的道路,企業需要有規范,這就是哲學。在企業內確立這樣的規范,成為人們的共識,就能防患于未然。
幾年前在中國,乳制品巨頭三鹿集團因發生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導致資不抵債而破產。發生這樣的事例,起因都是企業忽視了經營企業必須遵守的規范規則。企業舞弊丑聞之所以發生,都是因為企業沒有明確確立自己的“哲學”,或者說這種“哲學”沒有在企業里面滲透。
在多數企業里,沒有經營者會向員工們提出“作為人,何為正確?”而稻盛和夫思考的所謂“哲學”卻正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同時,這也是孩童時代父母老師所教導的做人的最樸實的原則,例如“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等。“這么起碼的東西還需要在企業里講嗎?”或許有人感到驚奇。但是正因為不遵守上述理所當然的做人的原則,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企業丑聞。換句話說,沒有將依據哲學的規范、規則和必須遵守的事項當作自己日常生活的指針、當作經營判斷的基準。稻盛和夫認為,正因為缺乏這種樸實哲學的人成了大企業的領導者,才招致今天世界上許多大企業丑聞頻發。
所幸的是,因為稻盛和夫有關企業經營的規范、規則和必須遵守的事項,僅僅從“作為人,何為正確?”這一句話中引申出來,并用它來說服員工。“把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雖然是極為簡樸的判斷基準,但正因為遵循由此得出的結論去做,京瓷從創立以來長達半個世紀,經營之舵從未偏離正確的方向。后來京瓷進軍海外,這樣的判斷基準更成為全世界普遍適用的哲學,稻盛和夫想這種哲學同樣適用于日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