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業家”這個詞語看上去易懂,實際上卻包含著復雜的關系,要理解它,就要先想清楚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這兩個概念。
而要想說清楚什么是企業家,則必須說清楚什么是創業。首先,我想給“創業”這個動詞下個定義。我個人認為,創業這個動詞必須包含三個動作:第一,個人承擔風險;第二,付出持續的努力;第三,為社會創造價值。符合這三個標準并不容易。
雇用員工,建立了或大或小的組織的創業者,就是大大小小的企業家。我的企業家概念比較寬泛。不過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企業家的原型,應該是規模不一定大,但至少有一定的組織結構的企業的創始人。
企業內創業者(intrapreneurs)屬于準創業者。雖然內部創業的過程也付出持續的努力,而且這種努力往往異常艱苦,同時,企業內創業也在為社會創造價值,但因為是花公司的錢而不是CYE自己的錢,企業內創業和真正的創業所承擔的風險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為缺少個人承擔風險這一要素,企業內創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因而內企業家不是企業家,而是特殊身份的職業經理人。
其特殊之處,在于內企業家在企業內部所做的類似創業的工作,其艱辛程度和一旦成功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一般的職業經理人。而他們獲得的回報,也遠遠高于一般的職業經理人。
職業經理人成為內企業家,并不需要什么特別的心理“基因”。他們只要足夠自信,就敢于承擔這個責任。但是,“內企業家”要成功,則需要五大心理品質:戰略思維、自信果敢、追求卓越、知人之智、與人為善。這也是優秀職業經理人的必備素質。
企業內創業比一般創業勝算高一些,但畢竟也是一種創業。據研究,新產品的失敗率在40%到90%之間,連新產品上市都這么難成功,企業內創業就更難了。戰略思維強的人,企業內創業更容易成功。
戰略思維,由思維品質和思維模式構成。思維品質,也就是平時人們說的判斷力,是戰略思維的基礎。一個好的頭腦,加上經驗,形成商業判斷力。思維模式體現為一個人怎么使用自己的判斷力。我通過測評企業領導人才發現,具有戰略性的思維模式,有三大特點,可以用三個英文字母表示:一個是A,一個是R,一個是T,放在一起,正好是ART,藝術。
A代表aligned,即“目標一致性”;R代表resource based,即“資源敏感性”;T代表timed或者timing,即“時間感”。
企業內創業者堅決不能犯低級錯誤,即必須做到aligned。他們要盡量避免犯中級錯誤,要resource based,即善于利用資源,量力而行,不要冒進。最后,在timing方面,沒人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做才是正確的,這也許只能靠運氣和直覺了。
除了戰略思維,追求卓越是企業內創業者的另一重要品質。追求卓越,是一種對意義感的執著,這種執著背后的驅動力,不僅源于榮譽感或者說臉面,而且源于激情和夢想。
企業內創業者需要的外部條件非常重要:第一,必須有企業家或者董事會的充分信任和授權。第二,企業家和董事會必須容忍錯誤和一個較長的投資回報周期。第三,財務資源必須具備。
典型的企業內創業者是這樣一類人:他們不甘于過平淡的職業經理人的生活,他們希望干一番事業,并獲得認可和經濟回報,但是,他們的理性判斷告訴他們,離開企業,從零開始創業風險重重,敗多勝少。企業內創業為他們的職業成功獨辟蹊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