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融知識、技術、管理、資本與創業精神于一體的創業型經濟發展,不僅對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經濟周期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規律看,真正決定經濟周期的是新興技術、產業結構、需求結構特征、投入要素結構特征等根本性因素。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仍困擾著世界各國,尋找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動源是各國政府眼下最為關注的戰略性議題。在這種情況下,推動融知識、技術、管理、資本與創業精神于一體的創業型經濟發展,不僅對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方面,創業是就業之基。從國際上看,一個人創業可以實現9至13個人就業。比如,美國的就業機會大都由其創業型企業提供,中小企業在穩定就業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當前以國家甚至以大洲為單位的全局性宏觀創業探討和行動計劃日益增多,許多國家政府都在制定全方位、多層次的促進創業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另一方面,創業是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之一。創業的基礎是創新,要求創業者善于抓住市場潛在的商業機會,整合CYE源,配置生產要素,通過創辦組織,承擔不確定性及風險,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生產服務運作系統,從而推出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新服務,開辟新市場、獲得新資源,開展科技、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的創業型經濟活動。這對推動我國經濟由粗放型向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有重要作用。
創業型經濟的發展不是簡單的創業精神培育問題,而是個人、企業、社會、政府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當前,我國一大批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迅速崛起,帶動了創業型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我國全員創業活動指數逐步上升,創業活動對GDP貢獻的潛力在增加。但是,目前我國在創業孵化體系、風險投資、知識產權保護、分配與激勵機制,以及政府管理體制等方面還不是十分成熟,束縛了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因此,各地區各部門應著力完善鼓勵創業的政策體系,營造發展創業型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真正形成有利于創業型經濟發展的制度和環境。具體而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積極優化創業政策體系。首先要放寬市場準入政策。為鼓勵自主創業,政府應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凡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應向各類創業主體開放。其次,要完善創業信貸政策。應進一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重點支持特定人群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建立小額擔保貸款與創業項目聯動機制,提高貸款實效;加強金融機構信貸投向指引和信貸政策指導,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資金管理辦法,建立小額擔保貸款獎勵機制,提高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信貸的積極性,全面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三要落實稅費優惠政策。為積極支持個人自主創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各地政府應加大政策優惠力度,進一步擴大享受自主創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范圍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幅度,進一步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管理。此外,各地政府還應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并建立各類勞動者創業培訓體系,逐步擴大享受創業培訓補貼的人群范圍和培訓補貼的額度,切實將創業培訓補貼政策用好用足。
第二,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一方面要建設創業政務服務體系。各地政府應成立專門機構并組建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負責創業發展工作,并通過建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制,認真研究制定民營企業經濟發展規劃,落實推動創業發展的各項扶持措施,組織構建創業信息服務系統,推動信息共通、共享。另一方面要建立創業金融服務體系。要建立和健全為小企業服務的金融組織網絡,制定適應小企業融資的政策規定;融資支持運用多方合作制,即政府與銀行、信用擔保機構等CYE共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立信用擔保機構扶持政策;積極扶持融資租賃等行業的發展,發揮融資租賃獨特的功能和優勢,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此外,還要強化創業培訓服務體系,完善創業中介服務。要形成機構健全、種類齊備、運作規范、服務到位的創業中介服務網絡,使創業者在信用擔保、項目開發、技術支持與評估等方面能夠得到服務支持。
第三,推動各類創業園區建設。創業園區是創業發展的載體。政府應根據不同創業人群需求,積極培育包括工業園區、高科技創業園、特色農產品創業園、創意產業園在內的各類創業園區,努力構建一個類型多樣、突出創新、著重發展、兼顧就業的多樣化創業園區發展模式。不僅要完善創新創業各項服務功能,積極引入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入駐創業園區,為基地內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服務,同時,還可組織財稅、工商、科技等與創業實踐密切相關的業務部門,深入創業園區服務,開展政策咨詢,加強業務指導,強化基地服務能力。要看到,培育中小企業集群,對創業園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園區和開發區初具規模的情況下,各地應立足區位和資源特點,形成最有效利用區位產業發展資源的專業化分工和中小企業集群,力求獲得區域競爭優勢,提高產業競爭力,形成獨具活力的創業園區。
與此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環境,通過大力弘揚創業精神、開展創業宣傳等,強化鼓勵創新、創業的價值取向,激發創業內在動力,推進創新、創業文化的形成。
(黨 蓁 作者現任武漢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民建常委)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