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你的下屬
無論是創業還是內部創業,要和愿意跟隨你的手下在講清楚機遇的同時,講清楚風險。不然失敗后,你最大的內疚肯定是對這群跟著你赴湯蹈火的兄弟。
2010年我組建百度日本IS技術團隊,有許多同學都是我“忽悠”過去的,雖然自己盡了最大的力,但是畢竟我也是泥菩薩。2010年10月,百度體面地關閉日文業務,這是我這輩子最煎熬的時刻,我想我永遠記得花3個月組建的30人技術團隊,再花3個月打造成為明星團隊,最后花3個月時間送走的每一個兄弟姐妹。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內疚,因為自己沒有和他們說明白風險(或者當時自己沒有看到風險)。我現在還記得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每一個人的眼神。
后來到人人網,覺得自己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風險了,所以對于每一個朋友,我都說了相關的風險。還有幾個朋友希望過來,但被我拒絕了。風車上線前一個月,剛過完年,老板突然說要關掉產品。那個時候,我也很郁悶,因為2月份是最難找工作的時候,加上2012年年初,整個IT行業不景氣。后來,和老板爭取了3個月的時間,上線產品,找融資,到5月份解散的時候,已經比較平靜了,該找下家的都已經找到了。
有追隨我的手下,降薪加入人人,進入了靜安中心的作坊式鍋爐房; 有追隨我的手下,希望放棄百度Offer加入風車團隊,只因為團隊氛圍和對產品的認可;有追隨我的手下,身兼數職,加班加點,只因為團隊需要;有追隨我的手下,去忍受那復雜的報銷制度,惡心的內部推諉。我覺得,人生最大的資產,就是這些朋友。風車在,我對他們每一個人都像朋友,風車不在了,我也會幫助他們每一個人。
最近和朋友聊,他說,曉峰你有睡不著的時候嗎?我說有啊,流量漲我睡不著,流量跌我也睡不著。朋友說,不是這個意思, 麥幫網的劉建國睡不著,是因為那幫追隨他的朋友,那些降薪跟著他的朋友。
活下去是創業的關鍵
現在創業,門檻越來越低了。自己有什么骨灰級的愛好,做個產品出來;做技術的,可以做些服務或者應用出來;做產品的,平時多看業界產品,多看Techcruch(著名科技博客),有自己的思路了,復制一個出來;做運營的,有什么線下資源,開個小店或者做個流量入口。門檻低是互聯網的特點,但是,進入容易也標志著容易死掉。
自己創業,活下去是關鍵。你得選個靠譜的方向,或者你的錢夠你試錯許多次,可能讓你交一些學費后找到方向。仔細地規劃你的錢怎么花,每一個關鍵點大概在什么時候,你的錢是否可以支撐到那個時候;什么時候能夠開始有收入,ROI什么時候正向;估計每個階段的風險,估計投資后的問題;關注用戶的留存率,關注團隊的士氣和忍耐度。
公司內部創業,活下去也是關鍵。比較麻煩的是,內部創業還會面臨老板的問題。很多時候,選擇的方向不是你定的,而是老板決策后安排的。那么內部創業,首先是要搞清楚老板到底要什么,搞好向上管理非常重要。如果風車再做二次,我覺得我能夠在這個方面做得更好。老板或者董事會不支持你了,再好的規劃也不管用。
舉個例子吧。最近接觸了家傳統公司,他們董事會希望在互聯網行業有所突破,最終選擇了親子方向,因為老板們都有小孩,覺得對這個方向比較了解,也比較有潛力,但做什么、怎么做,他們也不知道。
如果讓我去做這個項目的CEO,首先,我會了解各個老板的情況,了解投資的大概規模,公司對這個項目時間上的期許(說白了,是很急躁還是安心發展它,大部分都是前者),老板希望這個項目解決他什么問題。然后我再去了解業界的產品、產業鏈的情況、美國同行的情況。最后做些用戶調研,如果碰到做這個行業的產品或者運營就更好了。選擇幾個切入點,做好這幾個切入點的分析(每個節點的規模,人力和資本的投入、產出,競爭壁壘);對于有同類產品的,要搞清楚對方發展的具體情況,自己為什么還有機會;對于國內沒有的產品,要搞清楚別人為什么不做(多和別人交流,不要以為自己是獨創,你想到的肯定有無數人想到或者試錯了);最好,還能畫些簡單而華麗的主要功能UI設計圖出來。
以找投資人的心態和準備,去爭取一個你覺得靠譜的方向(符合公司基因,符合市場規律,符合投入規模) ,讓他們對這個事情信心十足,讓他們做好更長期投入的打算,讓他們明白各種風險都是在你的掌控之下,讓他們知道每個節點的前景和時間點,爭取到成文的支持。然后找到符合基因的產品負責人、運營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開始搞起來。團隊組建、文化組建、公司內部關系梳理這些就不講了,大同小異。
做的過程中,也要做好項目的進展匯報,不斷地給老板打氣,讓他保持對項目的信心。比如,匯報項目的階段性進展,讓老板覺得可控;匯報業界同類產品的發展,讓他們看到業界認可這個方向;匯報和感謝內部的支持,讓老板知道,讓兄弟部門更加支持;隨時匯報遇到的重要問題,讓老板知道你有控制力;需要什么重要資源,描述清楚投入產出,讓老板愿意割肉;老板喜歡細節的,材料準備完善一些。畢竟,大公司里做什么,也都是做職業經理,做好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容忍包容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分清楚哪些能夠控制、哪些不能控制,是大道理。
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創業能夠活下去。
彌補創業基因不足
風車解散消息傳出后,很多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朋友都來安慰我,也有人會說為啥失敗,注定失敗什么的。我一直認同這樣一些道理:創業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成功的企業有它的共性,失敗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從別人失敗的創業中學不到太多有用的東西,只有自己刻骨銘心的失敗后才明白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
最近和朋友聊到做產品經理的基因問題。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需要擁有自己去做的產品的個人基因,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得多。比如,不用論壇、微博和Facebook的人做社區的產品不合適;不用360客戶端的人做客戶端也不合適;不愛好旅游的人也別做旅游產品;沒有小孩的別做親子產品;沒有退休父母的人,也別做老年人的產品;不愛攝影、不玩單反的人,別做相冊產品;不愛AV、不收藏種子的人,別做海量存儲產品;沒有上班一臺機器,下班一臺機器的人,也別設計云存儲產品。
這里描述一個道理——自撓其癢(scratch your own itch) ,做的產品才有感覺,會用競爭對手的產品,分析優劣勢,才會用自己的產品,才會和用戶打成一片獲得反饋。運營和設計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招運營的人一定會看看他的微博。
創業也有個基因的問題,這個是我失敗后學會的。在我看來,創業者分為這樣幾種:搞純IT的(學校或大公司出來的產品技術人員) ;傳統領域的(媒體、金融、房地產之類的) ;搞運營的(大公司BD、 運營、市場,之前小公司創業的許多人也是)。
搞純IT的,想法容易過于簡單,對市場和用戶太樂觀,能做出叫好的產品,但是很難叫座。非常沖動,有個簡單的想法就出來干,也有可能成大事,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
搞傳統的,想法很直接,有資源,做東西離錢很近。做的東西大部分被人鄙視,但是能夠很滋潤地發小財。非常現實,東西也很簡單實用,比如大部分的淘寶店主。
搞運營的,想法比較復雜,對于市場和用戶反饋比較正面。比較難做出產品來,折騰很久才讓人知道它到底是啥。這些人許多都是某個行業的骨灰級玩家,有豐富的資源,很容易折騰出各種論壇、組織平臺出來,線下搞得風生水起,但來錢很慢。
創始人是什么人,直接決定著他的創業基因,所以需要比較互補的聯合創始人來彌補。搞IT的+搞運營的,可能能夠做出一款穩扎穩打的產品, 比如豆瓣,也可能是個很不靠譜的產品;搞IT的+搞傳統的,能夠做一個比較剛需的產品,比如京東; 搞運營的+搞傳統的,能夠做出一款很好的產業附屬產品,比如大谷; 如果三個方面都不錯,那就非常好了,比如微博就是這樣的產品(比較專業的產品和設計,很強的媒體和名人背景,超強的運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