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聞出版總署、財政部等多個部委聯合發力,支持和鼓勵文化企業進行并購。與此相對應,拓展產業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已經成為文化企業轉型不得不走的路,而并購是其主要的方式。
但是,中國證券報記者翻看近期一些國有大型文化企業的并購記錄發現,現有案例多為小型并購,對并購方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貢獻幾乎可忽略不計。而且,對于輕資產的文化企業來說,并購并不都是1+1>2的融合,并購失敗的風險比其他行業更值得警惕。
有分析人士指出,文化企業按產業鏈縱向并購是比較穩妥的做法,與主營業務相關度較低的橫向并購出現“消化不良”甚至拖垮企業的概率相對較高。
主業不濟 并購謀轉型
今年以來,新聞出版總署、財政部開始加大國有文化企業跨區并購的支持力度。
今年2月,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于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破除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支持出版傳媒集團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培育多個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的大型骨干出版傳媒集團。
8月6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做好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管理工作的通知》,支持中央文化企業作為兼并主體,通過出資購買、控股等方式取得兼并企業所有權、控股權,或通過合并成立新企業。措施包括:鼓勵擁有多家出版社的部門(單位),結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出版資源組建出版集團公司;鼓勵業務相近、資源相通的出版社,按照優勢互補、自愿組合的原則,組建出版集團公司;對于企業為取得被兼并企業的直接支出采取資本性支出方式支持。
政策利好,與文化企業自身具有強烈的并購動力相得益彰。
事實上,當前文化產業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必須以變革求發展。由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傳統的紙質出版、報刊,影視和動漫播出平臺,已被完全顛覆: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占據了智能終端市場的主導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商扼守著數字內容的接入口;百度、新浪等互聯網企業不斷蠶食內容生產商的市場份額,并改變了用戶獲取內容的習慣;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血拼價格,使不少文化企業的產品銷售渠道幾近失效。
在如此嚴峻的現實面前,如何找到新的盈利點,不被技術邊緣化,成為各大傳統的文化企業迫在眉睫的任務。“轉型才有重生的希望,不轉型就是等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
從已上市的文化企業財務報表來看,主業利潤率低,銷售收入存在瓶頸,內容生產不確定性高。以出版為例,近三年來經營效益居前的中南傳媒(601098)、鳳凰傳媒(601928)、時代出版(600551)等公司主營業務利潤率在10%左右。而中文傳媒(600373)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從2009年度的11.65%持續下滑至2012年一季度的5.24%;出版傳媒(601999)則從2009年度的8.46%直線下降至2011年度的1.93%,今年第一度回升至4.52%。
而且,出版集團最大的營收來自于教材教輔。長江傳媒(600757)2012年中報顯示,教材教輔收入為9億元,占總收入的60.4%。但中小學學生人數在不斷減少,教材循環使用的政策將執行,教材教輔的收入持續下滑已成定局,這對出版集團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
此外,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數字閱讀時代已漸行漸近,紙質圖書出版和銷售將大幅萎縮,但在以蘋果、中國移動等技術和平臺運營商為主導的數字內容產業鏈上,傳統的出版企業并無多少話語權,利益分享極少。目前,在手機閱讀的模式下,出版企業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分成比例一般為2:8或3:7,最多也就是4:6。數據顯示,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2011年收入為15億元,但為其提供內容的200多家出版社能分到的收入共計不到7500萬元。
“為他人做嫁衣”的不公平待遇已經引起了主管部門的注意。在7月19日召開的中國數字出版年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透露,今后出版企業與三大運營商的分成比例將不低于60%。
再說影視公司,其主營業務利潤率能達到20%左右,但其內容生產不確定性極高,造成業績波動較大。2010年華誼兄弟(300027)營業收入10.71億元,同比增長77.40%;凈利潤為1.49億元,同比增長76.46%,這主要靠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等電影。但2011年華誼兄弟全年基本無叫得響的大片,導致其2011年電影及衍生業務僅實現收入2.0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67.02%。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