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弗雷德里克·艾倫(Frederick E. Allen)在《兩倍工資兩倍產量:德國汽車工業如何做到?》這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樣,工會與雇主的合作在德國工業領域的成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這只是廣闊圖景的一部分。
德國企業的成功還有什么秘訣?
大多數知名德國公司都集中在工程和制造領域,這些行業要求企業對機械、研究和開發投入大量資金,但卻無法提供提供巨大的投資回報。由于銷售利潤率通常低于10%,這些企業必須采取戰略性方針,期待產生長期利潤,而不是尋求快速回報。
對華爾街分析師來說,這種做法似乎并不恰當,但是從近年來德國就業機會和出口增長的數據來看,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成功的模式,既讓企業獲得利潤,也給社會帶來廣泛的效益。
這些企業能夠避免迎合那些讓許多大公司苦惱不已的短期股東,因為德國公司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所有權結構。為數眾多成功的德國公司,比如麥德龍(Metro AG)、厄特克爾集團(Oetker Group)、費森尤斯集團(Fresenius)等都是家族控股企業,因此不會受到當前市場需求的束縛。
根據伯恩中小企業研究所(IFM)2012年的報告顯示,德國有4,400家營收超過5,000萬歐元的大型家族控股工業企業,這些企業占2011年德國出口總額的43%。在85%的這些企業中,至少有一位家族成員在董事會表現活躍。這清楚地體現出,所有權和管理集中在這些公司的重要性。此外,研究發現,這些企業內部的主要管理理念確保了家族企業性質,以及有著長遠目標的發展方向。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知名德國公司都是家族控股。但是即便是那些并非由家族控股的公司,也有許多是完全由,或者至少部分股份是由基金會控制著。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來,這種模式在德國非常普遍,基金會不會把資本回報率作為他們的主要目標。社會貢獻一直被放在重要位置上。比如說,羅伯特博世基金會(Robert Bosch Foundation)擁有Cye家電巨頭博世公司92%的股份,主要關注長期增長和員工福利。貝塔斯曼基金會(The Bertelsmann Foundation)持有媒體集團貝塔斯曼公司75%的股份,卡爾蔡司基金會(Carl Zeiss Foundation)擁有傳奇性的光學設備制造商卡爾蔡司的全部股份,這家基金會表示,其主要經營目標包括公司經濟保障和社會責任。
當然,德國企業也不是慈善機構。就像世界各地的同行和競爭對手一樣,利潤對他們來說也很重要。然而,他們的持久成功表明,只有堅持長期投入,擺脫強大的外部股東的需求,才能實現良好的經營業績。(本文作者是柏林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ESMT)主管高管教育的負責人奧拉夫·普勒特納,他著有《全球市場應對策略研究》一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