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態”+“生活態”
寬容失敗,就是允許創業者不斷“試錯”。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上海機構的創業青年俱樂部負責人白光對記者說,試錯的目的,就是尋找項目的“技術態與生活態”的結合。
上海楊浦區副區長朱勤皓說,創新創業型企業要保持成長性,單有技術優勢還不行,必須有較強的“生活感”。
這一點獲得不少創業者的認同。上海澤陽信息科技公司董事長張元剛去年受邀參加達沃斯經濟論壇,他的公司起步于高科技軟件,但真正進入成長期是與最實際的餐飲業相結合之后,開發了智能后廚、精細物料、會員管理等系統,目前已成國內餐飲解決方案較成熟的提供商。
他認為,創業者要熱愛生活,對需求有敏感,把技術應用到實體需求中去。有了社會緊密度的創業項目,同時就具備了風險的分散和分擔機制。
相關創業專家說,創業型社會,應更多地拓展創業實訓平臺,可在社區街道建立創業應用基地。楊浦區已考慮引入“模擬公司”的實訓模式,除商品及貨幣之外,諸如票據、賬冊、Cye操作方式、核算辦法等,均按現實經濟活動中通行的做法設計和運作。同時,在街道社區進一步建立“開業園”等載體,結合居民需求,探索“培訓+見習+開業”的基層創業模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