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職業經理人創業者,應該更深入地了解
他們的那些特性是否會成為創業的絆腳石。
環顧周圍還算成功的創業企業,似乎很少有職業經理人創業者的身影。當然,這完全是一己之觀察。另外,職業經理人的定義也需推敲,我個人認為畢業即進入規模公司干了兩三年的尚不能算,那些在大公司干了至少五年,已經晉升到一定的管理職位,充分受到大公司文化熏陶者才能算職業經理人。
在中國有一類特例,那就是像李彥宏一樣在國外大公司工作過、帶著技術回國創業的一批海歸。雖然成功的也是鳳毛麟角,但相對的技術優勢還是讓這些大公司出來的經理人們多了一些從容和成功的機會。
我在做投資的時候并未有意識地將職業經理人創業者排除在外,相反因為曾經的職業經理人溝通能力都較好,第一印象往往都不錯。長期在大公司任職,他們講演的PPT絕對做得漂亮,不會像草根創業者那樣思路發散,詞不達意。他們了解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與資本市場對接的經驗也多些,所以更能理解投資人的問題和潛在顧慮,也更容易解釋清楚。
但是這些年與創業者打交道的經驗提醒我,如果遇到職業經理人創業者,應該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那些特性是否會成為他們創業的絆腳石。
一般來說,職業經理人能下海創業已屬不易。機會成本太高。在規模公司做到管理職位,薪水已然令眾生羨慕,福利更是小公司無法比擬的。決定離開,犧牲的不僅僅是工資和獎金,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朝九晚五,出差五星酒店,周末高爾夫球賽等等,還要犧牲家人的保障:各種保險和津貼。所以我對這些職業經理人在創業中能否具有堅定的信念會打個問號,畢竟他們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還有退路可以走。尤其是那些兼職創業的,沒有跨過中間的門檻就全身心投入創業的這些人,他們又怎么去說服投資人呢?
因為曾經過過好日子,有經濟實力,有身份,有地位,有太多難以割舍的,職業經理人的吃苦精神和冒險精神相對一般創業者都要低。即使有吃苦的心,也很難一下把標準降下來。我曾見到過做過Cye跨國公司總監級別的這樣一個職業經理人,因為很強的背景和人脈拿到了第一筆創業的投資,馬上拉起一支人馬,光副總裁就好幾個,甚至還配了負責公共關系的一個資深人士。這樣一支人馬拉出去很好看,對于初創企業卻是殺雞的牛刀,白白消耗寶貴的資源。
一般的創業者都是實用主義者,他們執行的是樸素的管理理念(可以與家庭主婦一比):要賺錢才能養活企業,要收入比支出高才能存活,一分錢分兩半花。所以在這樣的企業里,組織是扁平的,一人多用,如果需要一張椅子,找幾塊木頭釘一個就行。而我聽說一個職業經理人為了買椅子讓手下跑遍了北京城,才買到符合生理曲線的那一種,可想在他管理的公司中這樣的冗余還有多少。
雖然職業經理人出身的創業者有不少共同的強項與弱項,但其程度因人而異,對其創業項目的影響也各有不同,所以不能一棒子打死,而要具體分析。其實能遇到成功調整自己的職業經理人是最理想的,如果他們能克服在早期創業階段中職業經理人背景帶來的不利和弱點,則能在公司成長壯大過程中發揮優勢,成為長跑終點撞線的那個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