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曾經對1990年代的海灣戰爭寫過一本頗有爭議的著作《海灣戰爭沒有發生》,他的主要觀點是:這是一場發生在電視上的戰爭,戰場上的短兵相接生死決斗被大規模的電視報道所取代,大眾傳媒取消了戰爭的現實意義,消解了交流,海灣戰爭并沒有真正發生。 哲學家的意思顯然不大好懂,但我們把他的書名意思用在前不久以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為代表的若干家電子商務公司的價格大戰上實在太合適不過了。時間僅僅過去一周多時間,但那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似乎已成為了久遠的傳說。人們在用各種方式談論這場價格戰,可是這場價格戰真的存在嗎? 新聞媒體喜歡刺激,追求沖突,這是由新聞的特質決定的。電商企業客戶群體的數量之廣,讓其價格戰備受關注。媒體在這場始于微博的價格戰中表現各異,有的起到了傳話工具的作用,有的成為人云亦云的看客,有的借由價格戰分析電子商務企業價格大戰的緣由,預測各家電商企業的前世今生未來發展。新聞受眾人群不同,需要的新聞不同。對眾多普通消費者來說,知道電商即將開始價格大戰的信息,也許比知道兩家企業對價格戰秉持的集團戰略更為重要。既然是價格戰,便宜就是硬道理,其他都可以往后放。 但媒體又似乎不應該滿足傳聲筒的功用,在把價格戰的信息傳遞之后需要更多解讀。在這個解讀的過程中需要滿足更多受眾理解新聞事實,用質疑去推進報道。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這場價格戰真的存在嗎?有人說,價格戰有貓膩,所謂的價格戰不過是先升后降,媒體至少可以舉出先升后降的產品案例質問價格戰參與者。這體現了新聞的獨立性,不是你說搞場價格戰,全網最低,媒體就一定要有聞必錄,成為企業免費的發布平臺。當價格戰參與者聲稱網絡比價受到競爭對手操控時,媒體記者又可以提問:既然祭出產品價格戰大旗,為什么不借用技術,在自家網站動態顯示競爭對手產品價格,何必讓顧客跨平臺比價?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一天忙碌的價格戰過后,抱怨說自己比來比去,卻無從下手,《禮記》曾有這樣一句話“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用在高舉顧客利益,瞄準價格戰的企業身上也相當合適。媒體傳聲筒的功用背后是那些將媒體視為免費營銷的企業,通過制造類似價格戰這樣的噱頭,吸引媒體關注。如果媒體只傳話不質疑,那些通過噱頭玩營銷的企業就牢牢操控了媒體,反之,一家不斷質疑的媒體則會讓那些試圖將新聞媒體變成免費營銷平臺的公司無所遁形。 當一家參與價格戰的企業用附帶冗長規則的營銷返券吸引顧客下單時,當顧客得知自己僅僅是選擇線下付費而不是預付費的方式就無法參與返券活動時,這種種規則已經不再是顧客利益至上,而是利用顧客對規則的不熟悉來讓自己的營銷凌駕于顧客利益之上,這不是埋在營銷推廣之中的幾個小字,或者一句“本活動細則解釋權歸商家所有”就能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在這個過程中,媒體不僅是在報道價格戰,更是在報道價格戰背后的電商企業生態。 今年被稱為電商整合年,有新聞報道說在中國的電子商務企業領域,這場價格戰將會演變為一場至少要持續半年以上的持久戰。如果接下來的價格戰都和我們這次經歷的一樣,不知道我們的媒體是否已經準備好更多的質疑,讓我們的讀者不會被各類信息狂轟濫炸折騰得疲憊不堪之后一無所得,只能問:價格戰真的發生了嗎?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