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孕育和催生著新的技術革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速度加快,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如何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快創新進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成為全球性問題。2012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圓桌會議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真正的創新須影響經濟
“創新看起來非常尋常,但毋庸置疑又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讓我們在競爭中往前走,創新適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我們更加關注科技創新,因為科技不光對商業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影響。”在國際科技園協會總干事路易斯桑斯看來,科技創新的地位至關重要。
“創新不是科學,你沒有辦法教人去創新,你沒有辦法培養人去創新。”以色列風險投資和私募股份協會創始人、以色列施拉特公司總裁埃利澤馬諾對創新有著自己的理解,“創新就是沒有任何的標準,就是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創新不是科學,它是一個藝術,創新就是興致”。
由此可以得出,創新并不是想當然地提出創新的概念,因為創新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創新必須是在經濟層面上會對商業產生相應的影響之后才能稱之為創新。
創新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我們要容忍失敗,對失敗寬容,這一點是硅谷幾十年以來的創新文化和創業文化,舊金山也有這種精神,特別是在硅谷這個地區,因為美國人是完全可以接受失敗的,而且我也看了很多科技創新項目和一些非常好的想法,他們到目前為止不太關注是否一定能進行商業化和推到市場中去,因此我們要給他們機會去嘗試。”美國天使投資論壇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蘭迪威廉姆斯表示。
正是這種容忍失敗的態度,讓美國的創新活力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這個容忍失敗,不是一味包容,是要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失敗中成長。認識到失敗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國際合作將塑造全新創新文化
“國際科技合作是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認為,“因為過去在中國論資排輩比較厲害,學術權威大家很尊重,但壓制了討論的空間。因此,通過國外的科研機構、通過產業的合作,可以更大地促進創新的發展。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可以在中國塑造一個新的創新的生態文化。另外,中國長期以來在科技發展、產業化發展方面有跟蹤的思想,就是別人做,我跟,我跟得很好,但是讓我創造的話,就有差距了。通過不斷的國際合作讓大家了解到,在科學方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在產業發展當中,應當是勝者全得,這個對于中國創新的生態改變發揮了很大作用”。
全球進入科技創新密集時代
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戰略項目部主任、國際科技園協會國際董事戴維福勒認為,“對于國際合作的障礙或影響國際合作或創新的、國家之間合作的障礙,主要是缺乏長遠的視角,我們要看現在社會到底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非常復雜的,多樣的,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獨立能夠解決的”。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副主任楊躍承認為,“全球已經進入到了科技創新的密集時代,科技創新需要營造出知識創造、制度創造的氛圍,也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還需要高效的產業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科技創新與全球合作不是一個線性的模型,而是一個系統性的模型和戰略的模型,它需要全社會各系統做出響應”。
中關村探索創新體系管理
“政府在創新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認為,“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是沒有中介機構的,科技信息交流缺乏讓研發者和市場對接的平臺。也缺乏融資機構、風險投資機構,還缺乏相應的科技研發公共平臺。政府需要在政策支持、平臺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企業還是比較弱小的,政府應該幫助企業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結構。”文思信息董事長陳淑寧表示。
中關村已經意識到創新體系管理對中國企業發展的作用。
“中國創新體系管理和其他國家政府管理的方式不一樣,在整個創新體系的建設中、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在創新體系的營造過程中,政府部門一直在起著主導作用。”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表示,“中關村是中國科技體制先行先試的重要試驗品,在中國科技體制的創新過程中,中關村圍繞成果的轉移轉化,圍繞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結合等方面,一直不斷地做政策性的嘗試,以促進和培育企業快速成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