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引發業界熱議。在繪就我國金融市場前進藍圖的同時,《規劃》亦對資本市場提出了基本方略與具體目標。
資深專家分析,從《規劃》內容來看,未來市場發展將體現出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特點。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資本市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將進一步提升,為實現“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總體目標,資本市場也必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十二五”著重開展15項工作
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時期,按照“夯實基礎,培育機制,完善結構,防范風險,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確定了資本市場發展和改革的重點工作。
據悉,我國證券業在“十二五”期間將開展的重點工作具體包括十五項。即:加強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培育市場機制,推動市場有效運行和功能發揮;加強市場監管,維護“三公”原則;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探索集中監管、統一互聯的債市體系;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建立各層次市場間的轉板及退出機制;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推出商品期貨新品種的同時加強金融期貨市場建設;推動上市公司健康發展,完善分紅制度,引導加強投資者回報;增強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競爭力,鼓勵組織、業務、產品創新;研究制定監管框架,推進創投和股權投資基金規范發展;推動中介機構發展,提高其獨立性、加大對非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發展多元化機構投資者隊伍,提高風險認知水平;繼續推進股票發行體制改革,簡化審核、完善詢價制度、推進發行方式創新;完善退市制度,加強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平臺建設;完善并購重組制度,提升其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國際板市場建設。
申銀萬國證券分析認為,綜觀《規劃》,未來資本市場改革的方向將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三個市場,即場外市場、債券市場、衍生品市場;二是放松對資產管理行業的限制,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三是完善市場自身運行機制,推進發行體制、退市制度改革,嚴厲打擊內幕交易。
未來發展將體現“三化”特點
資深專家分析,“十一五”時期,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點,在于認真研究解決影響市場及證券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著力加強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同時加強和改進市場監管,從效果看,五年來,證券業發展和改革工作已取得較大成績和顯著效果。
按照《規劃》部署,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業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將提高至15%以上。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出發,資本市場在新一階段的改革發展,將遵循“立足為國民經濟服務、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大力加強法制建設、穩步推進對外開放、堅持市場發展與風險防范并重”的原則。
專家預計,未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將呈現出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特點。
“市場化”表現為尊重市場規律,形成市場參與主體的自我約束與自我制衡機制,在定價、資源配置、選擇與淘汰等市場基礎功能的實現上更體現市場各參與方的意志;“法制化”即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得以科學、健康運行的法律保障,通過《證券法》、《公司法》等證券市場基本法的修訂及《期貨法》等法律及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的出臺,逐步完善資本市場法制體系,并依法治市、維護“三公”原則;“國際化”既包括國際板市場的建設,也包括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引進來”、“走出去”,以及境內外投資資金的溝通與有序流動,促進資本市場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十二五”證券業發展改革十五項重點明確
隨著《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的發布,“十二五”期間證券業發展和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工作明確。“十二五”期間,維護資本市場安全和穩定運行將成證券業發展和改革的指導思想,重點工作包括推動保險資金、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養老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加強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平臺建設等十五項。
服務實體經濟
堅持市場化改革
“十二五”期間證券業發展和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證券業發展和改革的方針及戰略部署,著力推進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顯著增強證券業競爭力,加強監管,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維護資本市場安全和穩定運行,充分發揮證券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十二五”期間證券業發展和改革的基本原則:一是要立足于為國民經濟服務,實現資本市場與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調動市場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要大力加強法制建設,不斷提高資本市場的規范化程度。四是要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五是要堅持市場發展與風險防范并重,不斷提高證券業風險防范能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