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作為北京市重點培育的五家民營出版機構之一,精典博維入駐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區,莫言應邀為其剪彩點睛。5月,雙方簽約。
“一位知名的作家、藝術家、文化名家,其整體知識產權的社會價值巨大,遠遠超出一般的圖書銷售所能產生的價值。在國外,版權經紀和名家經紀業務非常成熟,我去日本拜會大江健三郎,必須要經過他的日本版權代理公司;歐美大的出版公司也是這樣。J·K·羅琳能晉身全球財富榜,而不僅是作家財富榜,主要就是得益于時代華納。但在國內,這一業務板塊還沒能成為主體,當然這也是中國文化和我們的契機。”陳黎明說,在名家經紀服務過程中提升知名作家的品牌和價值,是精典博維的核心商業模式之一。
他透露,2009年后,名家經紀歸到精典博維的主營業務中。莫言獲獎之前,這部分營收占公司總營業額的15%~20%;而在莫言獲獎后,這塊業務的營收可望升至40%,呈“幾何倍數的綜合效應”。
產業整合
“得獎后,莫言首部影視改編權花落誰家,尚未敲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接洽者非常多,一定會有大導演、大明星。”
和傳統的出版社不同,在陳黎明看來,精典博維的商業模式創新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據其介紹,精典博維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四個板塊:出版傳媒負責實體出版和電子出版;旅游傳媒負責《北京旅游》雜志,并以雜志實體為載體,在全國各省、各旅游景點,開展傳媒廣告等業務;此外還有名家經紀和文化物流,其中文化物流為國內30多家出版社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
“發展物流算是微笑曲線的延伸服務。當時公司規模小,經常會被物流公司以大欺小,所以我們下決心,不受劣質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牽制,尤其是在并購了貝塔斯曼相關業務后,以服務作家的精神服務出版社,現在,公司的物流板塊年營業額可以做到8億~10億碼洋(按圖書銷售定價計算)。”陳黎明不肯透露公司的具體營收規模,但他表示,物流營收占比約30%~40%。
不難發現,精典博維的商業模式確實有不少獨到之處。
“在人民大學讀大三大四的時候,我是學生會副主席,當時已經跟著師兄們編書。大學畢業后,我去深圳的外企工作一年,然后就到北大去讀知識產權的學位。住著北大的床位,我一邊讀書,一邊繼續做出版,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圖書工作室。再后來,在與貝塔斯曼合作的過程中,熟悉了國際版權合作的全部流程,開始充分意識到知識產權整體開發的巨大價值。”陳黎明說,2008年,貝塔斯曼出售其國內業務,精典博維無力承接其書友會運營實體,但因并購了其真正有價值的版權業務,大大提升了精典博維的業內影響力,并借此獲得包括韓寒、安妮寶貝、江南等在內的一批國內暢銷書作家的版權資源。
有趣的是,盡管深知國際一流出版機構真正盈利的來源主要是小說,但幫助陳黎明掘到出版業第一桶金的并非文學出版,而是經管類及曾經紅極一時的養生類出版物,諸如《洪昭光健康養生精華集》《金字塔原理》《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上帝的指紋》等圖書,均曾位居社科類圖書暢銷榜前茅。其中《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更是在2006年“兩會”期間,被兩會代表作為重點贈書掀起了團購高峰。
這些獨特的經歷也讓陳黎明既深悉國內出版市場的真實現狀,又有相對開闊的國際視野,進而為精典博維的后續發展奠定了關鍵基礎。
而最終破繭化蝶,陳黎明還需要一塊“敲門磚”。而基金公司的投資讓其有了足夠底氣。
有報道稱,2010年春節,陳黎明帶著500萬元合同去杭州拜會暢銷書作家麥家。最終,精典博維以1000萬元天價版稅獲得這位茅盾文學獎得主最新長篇小說《風語》的出版權。
2010年9月,《風語1》上市兩個月銷售30萬冊;10月,精典博維簽約閻連科的長篇新作《四書》,起印20萬冊,掀起2010年底主流文學作品的出版高潮。
因為公司尚未上市,陳黎明不愿多談資本在精典博維發展中的作用,但其坦承,其引入很多投資的基金公司也投資了很多影視公司,因此,這些基金公司作為其背后智庫,對于莫言獲獎后首部作品影視版權的敲定非常有幫助。
“得獎后,莫言首部影視改編權花落誰家,尚未敲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接洽者非常多,一定會有大導演、大明星。”陳黎明強調稱。
但大導演、大明星顯然并非商業成功的充分條件,不久前,王全安全力制作的《白鹿原》上映,1億多元的票房幾乎可稱為“失敗”。
“這個要看導演和制片人對文學和商業的結合,《白鹿原》不成功,給莫言作品以后的成功帶來警示和示范效應,而作品、圖書和電影、電視劇傳播的整合營銷達到極致,必然帶來整體的極大升值。”陳黎明說,余華的《活著》改編為電影后就非常成功,麥家的就更不必說了。
或許正是因此,莫言在嘗試更純粹的文學創作之余,推出了其第一本劇本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