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背后,很少為人所知的是,加多寶在這次合作中,并不僅僅是“項目投資人”,更多的是一個“項目合伙人”的角色,這也與以往的同類節目的投資方有很大不同。 營銷案例
9月30日晚上,當王月貴坐在“中國好聲音”總決賽的內場第一排時,他總會想起與浙江衛視、燦星制作團隊面對面的場面,現在的這場大型party仿佛只是那次見面的延續。王月貴,現任加多寶集團品牌管理部副總經理。
而當天恰逢中秋,晚上觀眾除了傳統的吃團圓飯還有看央視的中秋聯歡晚會以外,多了一項內容,就是看“中國好聲音”年度總決賽。
收視率超過7 .0,這意味著當天晚上有超過2億的觀眾同時在看這個節目,資深電視媒體人向華對南都記者表示,這個數字對于網絡時代的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類節目來說,高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還有單場次廣告收入破億,再加上之前從初賽就開始延續的從選手到導師的各種持續的關注,這些數字與現象都足以表明,“中國好聲音”不僅是火了,而且火得一塌糊涂,向華告訴南都記者,地方上的綜藝類節目,能火到如此程度的,并成為一種現象,印象中也就是2005年的“超級女聲”能與之匹敵,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好聲音”所遇到的同類節目的競爭的激烈程度遠超過當年。這一背后的根源,更值深究。
從“The Voice”開始,營銷前尋找合作契合點
對于王月貴來說,“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是一項投資,而很明顯,這項投資獲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關于為什么會選擇這個“投資項目”,王月貴對南都記者透露,對于任何項目的合作,加多寶均會從定性和定量上進行評估,譬如選擇合作項目時,加多寶一方面會考慮合作項目應從屬于公司品牌建設的整體戰略,有效傳達品牌特點與價值觀;另一方面,還會通過多種溝通渠道的組合充分挖掘合作對象的潛在價值,實現價值最大化。
王月貴也坦言,這個項目是一個全新的東西,肯定是有風險的,但是通過與浙江衛視的溝通,加上他們之前運作一些電視節目的經驗,加多寶方面還是比較樂觀的。“企業是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中國好聲音”的誕生,緣起于荷蘭的“T h eV oice”,當時浙江衛視與燦星制作公司幾乎同時看中了此節目,經過一系列不為外人所知的艱難談判和溝通,最終雙方合作,引進該節目版權從而實現本土化運作。據了解,該節目三年的版權費“僅為”200萬。向華告訴南都記者,對于這一類節目來說,版權費只是其總成本最為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更多的成本來自于制作與推廣,這個過程基本是不斷燒錢的,初期的廣告收入杯水車薪,只有到節目火到一定階段,才能止損并最終實現盈利,也就是說,能否找到一個靠譜的“金主”,是這類節目是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很明顯,找到加多寶這樣一個頗具實力又有高關注度的投資方,使得“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在草創之初就至少能夠“糧草無憂”。
而在購買版權之余,“中國好聲音”制作方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也盡可能地還原了“T heV oice”,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那四把紅色的椅子,據了解,每把造價高達80多萬元人民幣,全是在荷蘭制造并空運到現場,此外,該節目嚴格按照節目版權手冊制作節目,并接受版權方派專家現場監制,與市面上很多簡單粗暴復制的山寨節目有本質的不同。
正是這種“正宗”,吸引加多寶進行洽談合作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意進行投資的源動力,王月貴直言不諱地對南都記者強調,加多寶涼茶與“中國好聲音”共同具有原汁原味、正宗的品牌內涵,這也是這兩個品牌的結合點,同時,雖然加多寶不再使用原來的商標,但更名后的加多寶涼茶,僅僅只改變了產品名稱,原有的配方、工藝、口感都不改變,這與“中國好聲音”盡可能地還原“T heV oice”的訴求是一樣的,歸結為一個字就是“正”,正宗、正統、正版。
打破“審美疲勞”后,造就今夏營銷神話
“中國好聲音”的內容形式,突破了源自“美國偶像”的那種“毒舌”評委面對面點評挑選的模式,而是采用評委也即“導師”一開始背對選手進行挑選從而決定選手的去留,也就是說,一切以聲音來決定選手的去留,并且,選擇的導師劉歡、庾澄慶、那英和楊坤這四人,基本都是中國流行音樂“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此種種設置,相當于對以往選秀類節目的一種“創造性毀滅”,從而再度引起了本來已有點“審美疲勞”的觀眾們的強烈興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