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未必代表著危機,有可能也是契機
今天說全球供應鏈的轉移,必須分析情況做出這樣的判斷。一方面,如果是能輕易轉移的供應鏈,說明采購商并未形成對供應商的依賴,供應商的反控制力很弱,這往往體現在一些利潤微薄、技術含量很低的產業,這種轉移基本以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成本為依據。
另一方面,這些年顯現的新趨勢是,出于對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追求,采購商會更加重視供應商關系的穩定和效率,因為對很多產品來說轉移是有成本和風險的,而且也不可能在培養成熟供應商后無限轉移下去,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高端產品的貿易或投資往往更加集中化。
今年以來,包括博世、通用、西門子、鐵姆肯等一批歐美企業都開始在成都投資建設高端制造工廠,生產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領域的先進產品,韓國三星公司則首次把其全球領先的液晶面板項目放到了蘇州,生產最新的產品。正如《2012年世界投資CYE報告》所指出的,在由跨國公司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的東道國排名中,中國仍排在第一位。大量的熟練工人和高技術人才,以及完備的產業基礎正成為中國新的綜合優勢,因此吸引著更多的高端制造業。
所以轉移并不一定代表著危機,有可能也是契機。盡管從某種意義上來,產業鏈發起人都試圖通過更分散的生產過程和嚴格的區分來實現對產業鏈的控制。但是這樣的控制,仍然不可避免讓全球產業鏈的生產環節集中在特定區域,而這些國家的貿易增長呈現商品密集型,而不是資源密集型。這些特定區域將帶動外圍,并輻射外圍。
目前的產業鏈轉移仍然是在亞洲更大的區域內完成的,這也說明仍然是輻射效應的作用。能夠占據二級輻射點的國家,也集中在更成熟的東亞地區。所以,對中國來說,現在的形勢是微妙的和復雜的,但也是可以樂觀的。抓住新的契機,實現產業升級,正是時候。
亞洲的產業鏈布局與全球產業鏈的次級核心
如果仔細研究當前亞洲的產業鏈布局,很難簡單地歸結出其產品生產、組裝和銷售的基本模式。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發包,再將最終產品進口回發達國家的路徑也不再那么清晰。在許多情況下,生產過程進一步“碎片化”,設計和服務也被外包出去,組裝的環節多層次化并被分散在各個地方,最終銷售地有可能就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亞市場。
在亞洲供應網的阡陌縱橫中,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節點,這些節點具有對外輻射和吸納的地位。一方面,這些節點承接高端訂單或投資,并二次分包出去,將下游產業進一步擴散至其他國家;另一方面,這些節點吸收來自整個區域的供應,組裝成產品或提供服務,進行返銷或本地銷售。
簡而言之,中國有成熟的加工制造業基礎、熟練工人和充足的供應鏈經驗,中國還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國內投資,它在亞洲經濟中正是一種核心節點型的特殊戰略地位。以中國為基礎的東亞經濟,包括以市場和服務見長的香港地區、擁有強大關系網絡的新加坡、具備較高科技含量和制造能力的日本和巨大的金融儲備池等等,其所呈現的集體優勢,都在促使其成為全球產業鏈的次級核心。我們必須關注這些新的動態,及時做出正確的產業發展判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