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去齊齊哈爾講課,順便對乳業大縣富裕縣進行了考察。從中看到我國乳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引起了我的關注和研究。
消費者對乳制品的青睞成就了我國乳業過去10年來的高速發展。然而近年來,我國乳業的發展受到資源緊張的制約加劇,同時還面臨外國品牌搶奪市場的挑戰,內憂外患直接威脅我國乳業安全,需引起高度關注。
一、 乳業發展受資源制約明顯加劇
資源緊張,是制約我國乳制品行業發展的一大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缺少優質奶牛、飼草料無法自給自足,致使原料奶成本攀升。
我國北方擁有得天獨厚的黃金奶源帶,但由于我國牧場缺少優勢種牛,奶業產量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因此不得不大量從海外引進奶牛。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進口奶牛2800頭,到2011年達到9.9萬頭。
不斷增加的牛群給飼草料供給帶來沉重壓力。中國現有1300萬頭奶牛,一頭奶牛每要吃4至5公斤食物,本土飼草料難以自給自足,為此中國每年需要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大量飼料。
以“飼草之王”苜蓿為例,根據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李勝利研究測算,按照平均每年3%的增長速度預測,2020年中國奶牛頭數將達1825.8萬頭,這意味著苜蓿需求量將達到109.6萬噸。海關數據則顯示,中國2011年進口苜蓿27.6萬噸,而自產苜蓿大約為30萬噸。
奶牛和飼草料的大量進口導致我國原料奶成本攀升。以農業部3月份的定點監測結果為例,當月我國平均每公斤生鮮乳售價3元,成本就達到2.68元。據公平信息,歐洲各牛奶主產國及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生鮮乳價格均低于我國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生鮮乳價格雖高,但奶牛養殖者并沒有獲利太多。據農業部3月份的盈利水平測算,一頭年產5噸的奶牛,平均獲得僅1500元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奶農的飼養積極性,給原料奶的供給帶來不穩定因素。
二、 外企搶占市場帶來的挑戰
外國乳業卻加緊布局中國。歐美國家乳業市場進入成熟期,乳品市場擴容緩慢,同時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影響,乳品消費較為疲軟,歐美乳品巨頭急需尋找新的收入與利潤增長點。我國乳品消費起點低、基數小,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加上我國人口眾多,乳品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對國家乳品巨頭形成了強大吸引力。而且,近幾年,國產乳品頻發質量事件,也為國外乳品布局中國創造了“乘虛而入”的機會。
目前,外國乳業巨頭占據了嬰幼兒奶粉市場一半以上份額,有跡象表明,國外奶粉品種正積極向三四線城市市場滲透,進一步擠占國內企業市場空間。他認為,奶粉業務是國內乳品企業的重要贏利點,外企擠壓對國內乳品企業盈利能力影響較大。而且外資品牌利用當前消費者對于我國乳業的不信任心理,多次集體漲價,進一步加重了消費者負擔。尤其是外資品種向三四線城市市場的滲透,本土品牌生存受到直接影響,一旦這種變相壟斷行為向中低端階層擴散,消費者將進一步喪失議價權。
從長期來看,須警惕乳業產業鏈為外資企業掌控、全產業鏈利益受侵害的可能。一旦掌控我國乳業產業鏈,將有可能威脅我國乳業安全。
三、 制約奶業規模化發展的其它因素
還有一些因素制約我國奶業的規模化發展: 第一, 防疫困難。奶牛飼養中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做法,防疫問題突出,發病率高,而且隨著奶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難度也在加大。不少養殖戶、小區以及奶牛場缺乏完善的奶牛免疫程序、防疫制度和消毒制度,一旦有疫情傳播將很難控制。此外,國內奶牛疫病防疫管理也有待完善。
第二, 資金匱乏。目前規模養殖場每頭奶牛的投入大約在2萬元以上,對動輒上千頭、上萬頭的牧場建設而言,會加大企業前期資金壓力。而企業若引入大筆外來投資、大宗銀行貸款,由此產生的風險,無論是企業自身還是投資機構都無法有效消化。
第三, 規模養殖奶牛糞尿處理難。據測算,一頭 300公斤的奶牛平均每天要排至少45公斤糞尿,一個1000頭規模的牧場,一年將產生至少1600萬多公斤糞尿,如果處理不當,將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建議與養殖場同步建立沼氣池。用農作物梗桔粉沫為原料,引入奶牛糞尿,即可生產沼氣發電、沼氣渣是有機肥可以還田肥地。一舉三得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好路子。
第四, 土地資源緊張,建設一個千頭規模養殖場至少需要120畝土地。然而,禁限養區的限制以及土地流轉、租憑手續難辦等因素,使得能夠建設規模養殖場的土地越來越少。
第五,在城市化大發展的情況下,“只虧不賺”的賬本讓地方政府不再歡迎奶牛等農業養殖:奶牛養殖業不可避免地對地方環境造成污染,而農業免稅政策實施后,地方政府不但不能從養殖場獲得稅收,反而要承擔各種補貼和污染治理的支出。同時,土地用于農業養殖創造的財富遠低于工業生產,地方政府缺乏拿出土地給“低效益”的農業養殖發展的動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