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發達國家由于福利過高導致了債務危機的爆發,那么,中國,則可能由于福利過低而爆發更嚴重的債務危機!
以養老金為例。養老金空賬本身就是典型的政府對民眾的負債,如果諸如此類的負債,需要通過增發貨幣這樣的方式來填補,將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除此之外,還有醫療、教育、環境負債等等。9月12日,在2012年夏季達沃斯論壇,衛生部部長陳竺在發言中指出:“從國際趨勢看,總體而言,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斷增高。2010年低收入國家衛生總費用占GDP的平均比重為6.2%,高收入國家該比重平均為8.1%,金磚國家中巴西和印度該比重分別為9%和8.9%,中國目前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僅為5.1%,還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
由于福利低下,原本應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公共福利,需要民眾花錢去購買。在這種狀況之下,民眾的購買力必然被壓制。
這也意味著,一旦中國爆發債務危機,缺少基本的緩沖!
歐洲國家走的是民富路線,民眾手中有大量的財富積累,政府是為民眾欠債。而中國各級政府為了滿足投資,全力以赴地“籌集”資金,不斷涌現出來的劣質工程則成為吞噬、消耗財富的血盆大口!
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財富、積累財富和享受財富,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在沿著這條路線走,而中國則是不斷消耗、浪費財富來堆積漂亮的數字,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以下水道為例,我曾經寫過一篇《中國與世界隔著一條下水道》的文章,西方人100多年前,甚至200多年前修建的下水道,可以并排走好幾個人,一次性投入,世代發揮著美化城市環境的功能,讓后代子孫受益,安享財富帶來的幸福和快樂。而我們的下水道狹小不用說,施工質量也難有保障。于是,三天兩頭挖開修,疏通堵塞。下水道每修一次,GDP就增長一次,而財富卻在悄無聲息中被損耗,當然,城市的運行效率也大大降低。西方國家修下水道,一勞永逸,此后雖然再也不能在拉動GDP增長方面做貢獻,卻在悄無聲息中,節約著巨額財富,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在無節制浪費、消耗財富而滿足少數人暗箱操作謀取私利的路上,中國,已經迷失得太久了!
而且,與爆發歐債危機的國家相比,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更為嚴峻。生育高潮期的人口猛增和計劃生育后出生率的急劇下降所形成的合力,導致中國步入老齡化的速度更快!
而且,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效率更為低下。效率是一個經濟體能否保持勃勃生機的靈魂。對比一下中國,道路擁堵導致的交通效率低下;企業或個人找政府有關部門辦事的高成本、低效率的服務機制,幾乎將效率扼殺殆盡,原本應該辦的事,也常常被有關部門、有關人員壓著,在得到利益后才放行。這使得以提供公共服務為職責的公權力部門,或公權力持有人,成為敲詐勒索謀取私利的平臺。在這種狀況之下,哪里有什么效率可言?
從經濟的增長型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基礎極其脆弱,而且是越來越脆弱,已經到了不刺激就下滑的地步。歸根結底,是政府不夠尊重基本的經濟規律,盲目干預、盲目主導經濟所致。
要想避免債務危機爆發,中國必須改變政府投資主導經濟發展的模式,把做經濟的職責,完全交給企業、民眾,而政府則盡快轉型為服務型政府,全力以赴地做好公共服務。只有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民眾的負擔才能減輕,社會的效率才能提高,成本才能降低。也只有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走民富路線才有可能,而走民富路線,幾乎是拉動內需,促使經濟步入良性循環的惟一有效路徑。
這說起來有點老生常談。悲哀之處也在這里。如果連這些常識都被忽略,中國還有什么理由相信債務危機的夢魘,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呢?《時寒冰說:歐債真相警示中國》,不僅僅是要給企業、投資者提供建議,更希望政府能夠中歐債危機中汲取教訓——透過對歐債危機的分析,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所具有的種種隱患和危機——加快轉型和變革!
唯有變革,才有希望;唯有改變,才有出路;唯有改變,才能重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