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關于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論戰頗多。一方面是林毅夫先生提出中國經濟仍有可能以8%的速度再增長20年,更多的學者則對于中國經濟的前景憂心忡忡。筆者以為,中國經濟的問題固然不可忽視,但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的潛力。而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潛力之一,就是我們中國人具有的不懈的創業精神。
中國不缺乏創業精神
根據西南財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的數據,我國并不缺乏創業精神,創業活動算得上非;钴S。從總體上看,有14.1%的中國家庭從事工商業活動,遠高于美國7%左右的比重。分城鄉來看,在農村地區,從事工商業家庭的占比為16.5%;在城市地區,從事工商業家庭的占比為11.1%。而對從事工商業項目的家庭而言,戶均從事的工商業項目個數為1.15個,其中農村地區為1.18個,城市地區為1.08個。
當然,光有創業精神遠遠不夠,賺得到錢才能持久。所幸,CHFS數據顯示,我國創業總體盈利情況較好:77.8%的工商業項目能夠盈利,僅6.5%的工商業項目虧損。分城鄉來看,農村地區有74.9%的工商業項目盈利,8.0%的工商業項目虧損;城市地區的狀況更勝一籌,83.1%的工商業項目盈利,僅3.6%的工商業項目虧損。
盈利雖是普遍現象,但地區間差別也需正視。大城市由于競爭激烈,成本高昂,盈利狀況較差。以戶主年齡在45周歲以上的家庭工商業項目為例,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只有67.5%的家庭盈利,虧損比例達15.8%;而在其他城市地區,其項目盈利的占比為79.5%,虧損的僅為7.4%。
大學畢業生創業最為活躍
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最具創業精神。
關于大學畢業生創業,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大學教育使人開闊了眼界、更易接受新鮮事物,有助于創業;另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畢業生創業機會成本高,大學教育也可能不利于創業。
CHFS數據支持教育有利于創業的觀點。從事工商業的家庭其戶主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77年,比未從事工商業家庭戶主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后者僅為8.86年。
CHFS數據還顯示,青年家庭逐漸成為創業的主流。按戶主出生年月所處的時間段來看,“80后”的家庭有16.6%從事工商業,戶均從事的項目數為1.32個;相比而言,戶主為“50后”的家庭,僅有9.6%從事工商業,戶均從事的項目數不到1.04個。根據項目成立的時間來看,成立時間在上世紀90年代的工商業,戶主在CYE創業時年齡在30歲以下家庭的占比為32.1%;而成立時間在2000~2005年期間的工商業,青年家庭占比上升為37.4%;到了2005~2010年期間,這一占比更高達40.0%。
而青年家庭里,尤其以大學畢業生創業的積極性最高。大學以上受教育程度的青年家庭,有22.2%從事工商業,戶均從事的項目數達1.41個,超出平均水平。
大學畢業生創業總體收益狀況非常好。創業大學生家庭年均收入高達46.8萬元;而未創業大學生家庭的年均收入只有10.2萬元,前者為后者的4倍多。
當然,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成功者固然收獲頗豐,正如數據顯示,位于90%分位數上的大學畢業生創業者家庭年收入高達110.6萬元,幾乎相當于處于同樣分位數上的未創業大學畢業生家庭年收入的4.5倍;可經營慘淡者卻損失頗重,位于25%分位數上的大學畢業生創業者家庭年收入只有1.8萬元,不到相應未創業者的一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