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高收益與高付出
創業者的收益究竟有多少?這無疑是人們對創業狀況最為關心的問題。
CHFS數據顯示,工商業項目的平均年盈利約為15萬元,是非農業非創業家庭年勞動收入的2倍多,后者僅為7.2萬元;農業家庭的年農業性收入更只有1.2萬元,不到創業項目的十分之一。
分城鄉看,這種現象依舊存在。城市地區創業項目的平均年盈利約為16.9萬元,是非農業非工商業家庭年勞動收入的2.3倍,農業家庭的年農業性收入的15.4倍;農村地區差距則稍小些,創業項目的平均年盈利約為9.4萬元,是非農業非工商業家庭年收入的1.4倍,農業家庭的年農業性收入的7.8倍。
與高收益共存的是收入的高風險性。從總體上看,處于盈利水平中位數上的創業項目年平均盈利僅為3.2萬元,不到非農業非工商業家庭年勞動性收入的四分之三;處于25%分位數上的創業項目年平均盈利更只有1.5萬元,基本上相當于非農業非工業家庭年勞動性收入的一半。
承擔高風險的同時,創業者的工作也非常辛苦。從總體上看,創業者的努力程度普遍比受雇于他人的勞動者要高。CHFS數據顯示,受雇于他人或單位的勞動者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5.5天;而CYE創業者每周平均從事創業項目的時間為6.4天。
火花雖亮,火勢尚弱
創業造就了大量的小型企業。雇傭人數小于5人的小型工商業是構成我國工商業項目的主體,其在項目總數的占比高達86.8%;雇傭人數為5~50人之間的中小企業則占工商業總數的11.4%;而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只占工商業項目總數的1.7%。
然而今天的中國,創業火花雖亮,火勢卻還不夠大。從雇傭人數來看,中小企業雇傭規模普遍較小,就業仍主要依靠大企業。數量龐大的小型工商業雇傭總人數僅占總雇傭人數的4.6%;中小企業的雇傭總人數也僅占所有工商業項目總雇傭人數的20.6%。與此同時,大企業的雇傭人數卻占到所有工商業項目總雇傭人數的74.8%。
此外,在工商業項目總數中占比將近90%的小型工商業總產出不到整個工商業總產出的三分之一,只有26.2%;中小企業的總產出則占整體總產出的44%,對工商業總產出的貢獻最大;大企業雖然數量較少,但總產出卻達到整體總產出的30%。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業環境還不容樂觀:信貸約束嚴重,風投資金不足,稅收等政策優惠力度不夠,等等。任何一個經濟體長期高速發展的CYE根本動力,都在于持久大量的創業創新精神。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制定適當而有力的政策來鼓勵創業,扶持中小企業,保證中國經濟長久持續地發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