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所謂“正!保窍鄬τ谶^去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況,開始出現了健康發展的苗頭。
迄今很多人愿意用“中國模式”、“中國奇跡”,“中國道路”等詞來總結概括我國過去30多年的驕人成績與經濟奇跡。在此,筆者更愿意用“中國故事”一詞來概括。
筆者在2011年年中、年底曾判斷:“從趨勢看,未來中國經濟必然處于一個從過去兩位數高增長的平臺,逐步邁向相對趨緩增長的平臺。
這一趨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力量決定的,并不完全是經濟周期的問題,也不是宏觀政策力量所能簡單支配、調控的。此時如果采取相反‘過度的’政策調控,只能使經濟震蕩加劇。所不同的,只是表現時間的早晚問題。
中國經濟趨于“正!
一年多過去了,經濟增速已經出現逐步下滑的態勢。GDP增長一季度8.1%,二季度7.6%,三季度7.4%。面對這些數據,市場輿論都認為是“筑底企穩”。
但進一步分析,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經濟已見底反彈,快結束在底部的運行,盼望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季度GDP數據逐季下滑并趨穩,說明經濟進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對此,筆者個人更傾向于后者。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國民經濟開始進入了結構調整的階段。所謂“正!,是相對于過去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況,開始出現了健康發展的苗頭。
這表現為:一是伴隨過去那種GDP兩位數不可持續的高增速,出現了明顯下滑,海外所擔心的“中國崩潰”并沒有出現,經濟實現了“軟著陸”。
二是多年期盼的以消費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出現了好兆頭。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55%,超過投資50%的貢獻率。當然,我們仍然必須警惕,在中國經濟成長中間,居民消費仍然很低很低,政府的消費比重較大。
三是地區結構、產業結構方面也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區的增長明顯快于沿海地區的增長。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也在加快。
四是在經濟總能耗下降的同時,三季度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4%。
五是在貨幣總量相對偏緊的同時,全國信貸結構得到了改善。其中按新統計口徑計算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三季度同比增長20.7%,比大、中型企業分別高出9.9個和4個百分點。
六是國際收支結構正趨于基本平衡。
未來發展存四大機遇
從純經濟理論邏輯分析,中國未來的發展潛力仍然很大,中國在本世紀20年代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仍有希望。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存在四大機遇:
第一,高儲蓄率。盡管中國人口正趨老齡化,但在未來的10年、20年,在大國經濟體中中國仍能保持相對較高的儲蓄率。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發展仍有充裕的資金實力,以支撐經濟的增長。
第二,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仍在過程之中。欠缺的服務行業、產業的轉移過程,孕育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全球化趨勢不會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人口紅利”因素,通過逐步參與全球化,從中得到了充分的收益。雖然危機后世界上對全球化有各種反對的噪聲,但這畢竟是支流。
迄今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政治、經濟格局未發生顛覆性變化,全球化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趨勢不會逆轉。因此只要這一趨勢不變,發展中的中國仍能繼續享受其中的收益。
第四,改革的紅利。過去的30多年,正是漸進的制度改革,使中國能較好地適應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一定的制度基礎。
但是從目前看,這一系列制度仍帶有過渡的、轉軌的特征。只要進一步改進現有的制度與機制,經濟效率還能得到明顯提高,還能支持經濟快速的增長。
另外,相對于世界上其他正處于危機中的國家特別是博弈中的大國而言,中國政府手上掌握了幾十萬億元的優質國企資源,存有3.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是進一步解決經濟中問題、深化中國改革的條件與優勢。
是中國經濟能得以長期發展的雄厚的物質基礎。由此從長期看,中國經濟應該存在持續高增長的潛力。
但是,以上只是一種純理論的分析,是一種“潛力”、“可能性”的分析。至于潛力或可能性能否變成現實,是有前提的,有許多條件的約束。
要改革,就經濟而言,又將涉及土地制度的改革、國企的改革、社會安全網的建設、財稅改革、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等。問題錯綜復雜,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橫下決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