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仍糾結于“穩增長”與“調結構”
迄今很多人愿意用“中國模式”、“中國奇跡”,“中國道路”等詞來總結概括中國過去30多年的驕人成績與經濟奇跡。在此,筆者更愿意用“中國故事”一詞來概括。
可以說改革開放的“中國故事”,前30多年是剛剛演完了“上集”,確實是成功的、精彩的,但是“下集”能否繼續成功、繼續精彩,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說,但愿繼續成功與精彩,但就眼下而言,情愿多一點憂慮,更期待改革速度的進一步加快。
同時,只有以長遠的眼光來面對、尋找解決短期問題之策,才不至于迷失發展方向,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宏觀政策對經濟穩定發展帶來的震蕩。
展望2013年,由于目前中國正處于結構調整的開始階段,從制度層面看還沒有形成固化的氣候,多年積累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整體改革滯后和一些剛剛著手的改革措施其效應在慢慢體現;加上明年的外部需求環境不會好到哪里去,因此從總體上說,明年的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
要有心理準備,中國經濟今年遇到的困難,在明年起碼是在明年的上半年仍會存在。中國經濟仍處于“穩增長”和“調結構”的糾結中。
具體從出口看,全球經濟仍是繼續低迷,出口存在很大的壓力。盡管政府在“穩出口”上采取了各種措施,但全球創新型增長需要一個過程,百年一遇大危機后的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萎縮的全球需求重新振興,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因此對明年的出口仍不應抱有過高的希望。
從投資看,過去以政府主導的高投資模式已不可持續。因為政府財力畢竟有限,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已經存在且又尚未解決。特別是當經濟增速下來之后,財政收入狀況更處困境。“新36條”的實質性落實及由此帶來的民間投資潮并未出現刮目相看的變化。
從消費看,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還沒有出臺。即使出臺,在危機后中國出口大量減少的環境下,僅想通過目前收入分配改革來提高消費,填補減少的一塊出口以穩定高增長,這是不可能的。
要想真正提高居民的消費率,在城市,應寄希望于社會安全網的建成和財產增值的投資渠道(是落實“新36條”而非房地產投機);在農村,寄希望于確保農民在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持續增值權益的土地制度改革,而這兩方面的重要改革恰恰又未真正破題。
現在大家都在期盼十八大之后的改革政策。在經濟層面應期盼什么?不應是期盼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經濟速度的大反彈,而應企盼持續、徹底意義上的結構調整和深刻的政治與經濟改革。
“國退民進”是大趨勢
作為結論,盡管明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GDP的增長保持在7%-8%是有希望的。
具體的政策取向:
第一,貨幣政策仍會是謹慎的、中性的,主要是確保實體經濟合理發展的貨幣需求。作為官方語言,可能仍會用“穩健貨幣政策”一詞。
在此背景下的貨幣調控,包括微調、預調與靈活性、針對性原則的實施,主要是將配合國內金融改革各方面的內容,以及包括金融開放中的匯率、資本項下改革、人民幣國際化等項內容,通盤考慮,協調推進。
第二,財政政策仍會是積極的。但受制于經濟增速減緩后財政收入的減少及財力的有限,不可能再去實施以往那樣的以政府主導的大力度投資。以減輕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稅負的結構性減稅將持續。
“營改增”的全國性稅收改革效應會逐步體現,這有利于進一步的結構調整,也會對中央財政收入形成一定壓力,進而可能有利于推動進一步的財稅改革。
第三,房地產調控方向不會變。即堅決打擊投機炒房,加快社會保障房建設的方向不會變。至于限購政策,行政調控措施什么時候退出,市場性、稅收等長效性制度什么時候出臺,取決于投資替代和穩增長的狀況。
所謂投資替代,是指在打擊投機炒房使相應的投資減少后,為了保持經濟仍能合理穩定的增長,需要有新的投資替代,即曾經的社會保障房投資、今后如何加快“新36條”的落實,使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通過穩定推動投資增長,進而推動總體經濟的穩定增長。
第四,以消費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和城鎮化戰略的推進,相信在2013年會有新的跡象。
第五,進一步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刺激未來消費的主要力量。2013年寄希望于《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條例》的盡快出臺,通過法規形式以真正保護農民在土地上的權益。
第六,“國退民進”是必然大趨勢。但本人并不指望在2013年會有通盤的、實質性的制度安排,只是寄希望于通過策略層面上的以下兩條措施來加快國退民進的進程:第一,真正加快“新36條”的實質性落實,這是明年穩增長中穩投資的“逼上梁山”之策。
其次,可從當前財政收入不足的角度,從解決中國經濟中系統性風險的角度出發,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進一步提高國企的分紅比例,部分出售國有企業的股份,直接解決社會安全網建設中的財力不足,直接解決可能出現的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問題,間接實現部分國企的“國退民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