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生意圈里,存在著三種人——創始人、職業人和買賣人。
創始人就是公司的創立者,他們習慣長期關注企業的發展,習慣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的問題。職業人存在于公司的各個層面,從CEO到基層,他們主要的價值取向是業績和報表,用數字來說話。在這個群體里,如何在短期內解決公司亂象,讓報表平滑,沒那么難看,顯得更為重要。買賣人則更為廣泛地存在于商業社會中,他們分散在三四線城市,甚至四五線城市,用自己的錢開門店、辦渠道,不求有多高的企業文化,只是簡單地賣產品賺取利益。很多時候,他們遁跡于公眾視野之外。
而在中國,商業上的問題往往體現在這三種人的博弈之中。舉個例子,最近運動服飾這個產業整體陷入泥沼,很多大企業的創始人也在反思,中國動向的教訓我覺得很說明問題。
中國動向上市以后,陳義紅作為創始人,在國際咨詢公司建議下,脫離對公司的實際控制,引入國際大牌的業經理人、前阿迪達斯大中華區總裁桑德琳。桑德琳進入公司,帶來她認為適合的一套經理人團隊。在公司高速成長過程中,這沒有任何問題,而在整個行業走向衰落的過程中,問題就突顯出來了。
銷售不景氣時,職業經理人沒有看到問題的根本,而是為了促進銷售,將更多壓力轉移給渠道。這就讓他們面對生意中的第三種人——買賣人。買賣人說,我幫你消化一部分產品,幫你把報表變得平滑好看,但你要給我更優厚的條件。于是,職業人得到了平滑的報表,買賣人得到了實惠。但產品并沒有完成實際的銷售,沒有到達消費者手里,只是被壓在渠道中。長期積累下來,渠道危機漸漸無法再被掩蓋。這時創始人回來,被迫花15億元左右將渠道中積壓的產品收回。在這個故事里面,買賣人挾持了職業人,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看到,當生意鏈條中最上面是創始人,中間是職業人,再往下是買賣人的時候,這樣的結構是好的。而創始人脫離了這個鏈條,在中國就很容易出問題。很多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回國做市場的時候不適應,大抵也是這個原因。
華為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任正非曾經這樣描述自己喜歡的人——小鎮出身,胸懷全球;一貧如洗,心懷天下。華為文化推崇這種“有野心的小鎮青年”,稍微老一些、干不動的人都退到二線,將平臺讓給這些更能沖到一線、靠近炮火的人。從底層激勵上,華為采取了高額的績效獎勵、靈活的獎勵機制——如華為的內部分紅和全員持股,讓8萬多員工中有四五萬人持有公司股權——這種情況下,一個文化和一個機制相結合,創始人的思考激發了職業人的熱情,保障了華為的競爭力。
很多資產在10億元左右的中型公司,創始人在40歲左右,為了推動公司的國際化、職業化,過早聘請職業人打理,自己做起甩手董事長。可是不要忘了,在中國,所有的消費品銷售乃至大多數生意是要靠渠道進行的,而渠道末端的買賣人其實也是創始人。職業人往往難以駕馭買賣人,博弈中往往處于劣勢。少了創始人的制衡,鏈條也難以為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