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亞市委書記曾就三亞“宰客”事件致歉,一年之后,海南旅游亂象為何仍然泛濫?
春節是各地游客到海南度假的高峰。近日,記者調查發現,海南旅游市場許多環節都充斥著“回扣”現象,回扣金額基本上都超過50%。記者跟隨導游出發前往旅游景點,可一上車,導游就宣布要增加自費項目,這樣一來,原來600多元的團費轉身已經翻了一倍,“八菜一湯”的飯菜標準人均不到10塊錢。(2月17日《新快報》)
記者暗訪又為大家揭開了海南旅游市場的另一種真相:黑導橫行,回扣驚人。賣水晶、玩潛水……當這些項目成為圈錢伎倆之后,消費或游玩的趣味便淪為挨宰的憤懣。
當你以為這或者又是標簽化思維的時候,海南省旅游委證實了一個無欺的事實:查明海南奧林匹克旅行社的違規事實,決定依法予以吊銷該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對存在的其他問題,從嚴查處。是的,再剽悍的“著名景區”,恐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黑幕折騰。在旅游產業走向規范化與法制化的今天,“海南黑導”本身就是監管與制度的某種諷刺。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兩個方面:一者,若不是此番媒體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地方主管部門還會對旅游市場的此類亂象“不知不覺”或“后知后覺”嗎?二者,三亞已經不是第一次“榜上有名”。去年春節期間,曾有網友發微博稱在海南吃海鮮挨宰,隨后,三亞市政府新聞辦回應稱,對海鮮店勒令停業整頓。也是在去年2月1日,三亞市委書記就三亞“宰客”事件致歉,全市的旅游購物點和海鮮排檔經營者還分別與工商簽訂誠信承諾書。時隔一年,為何類似的貓膩還會翻版重演?
旅游城市的文明有序,不僅裨益外來的游客,本身也是城市社會生態的一部分。旅游本身就是吃的“開放飯”,指望靠小伎倆掙“外人”的錢,自己也難免深陷“潛規則”中而終究不能自拔。只是,記者暗訪式監督就能發現的問題,為何地方部門總要慢一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