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覺得在中國做PE成了個不正經的職業,要是一個人長時間沒聽見動靜,再過段時間他突然重現江湖,往往都會對你說:“我現在做PE了。”前幾年很多PE基金就是那么兩三個人到處跑著找項目,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室。真不知道為什么那些LP會放心把錢放給他們打理。
然而,中國的PE行業真可以算得上是“走有中國特色道路”的一個行業,這完全歸因于中國特殊的資本市場發展道路和商業生存環境。這兩年被人們談論最多的九鼎投資,其輝煌與教訓,無非就是中國特殊環境下“適者生存”的產物。
價格戰、拼關系還是專業化
究竟如何才能搶到項目?中國的PE基本上要么“拼錢”要么“拼爹”。
“關系”一直是中國商業社會里最微妙的因素。跟民營企業家講講你認識什么官員,能在企業上市過程中搞定哪些政府部門,擁有哪些商業上的人脈資源,都是展示PE機構以及合伙人個人魅力的關鍵。談得太專業有時企業家也不懂啊。
我曾與一位業內大佬在飯局上閑聊,之前看他在媒體上侃侃而談中國PE需要走專業化之路,可私底下他卻和我們講:現在拿項目還是得靠關系,在地方上有稅務系統的關系最管用。
等到各家PE機構都有了不同的關系網絡之后,價格戰就正式開打。實際上相當一部分PE是在賭概率,十個項目有三個做成,就能完全賺回來。這就像一場瘋狂的賭博,有些機構搶項目,一上來就把報價從10倍抬到15倍、20倍,其他的機構只好敗下陣來。但這個企業到底值多少錢、盡職調查做得夠不夠全面,很多人不在意也無需在意。
支撐PE價格戰的則是前幾年中國股市的高估值——價格報得高總高不過發行溢價。2011年A股的高估值已經在降溫,但二級市場的價格調整經歷了一段時間才逐步傳導到一級市場,在這期間仍不乏頭腦發熱的機構在搶項目時報了高價。這些自然會演變成投資退出時的回報率下降甚至虧損。例如2012年上市的百隆東方,當年金石投資等機構入股價格10元,以2012年底百隆東方的市價來看,賬面浮虧已達千萬元級。
其實中國的PE需要的所謂“技術”,更多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忽悠。“非誠勿擾”最火的時候,有好幾個PE合伙人說自己喜歡看,我開始不明白為什么,后來才領悟到這節目可以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忽悠”到你心儀的對象,也就是目標企業。
每年PE界都有開不完的投資年會,當然會上從來不乏正確的見解,但到了搶項目的時候PE機構卻從來是說一套做一套。
看不懂的投資邏輯
當PE機構遇到有品牌度的企業或是多家機構競爭激烈的項目,他們很可能就對這企業存在的風險視而不見。很多PE機構不做盡職調查就決定入股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別的知名機構已經投進去了。
我在PE市場中看到的一個最匪夷所思的案例是中科招商投資勝景山河。勝景山河是2011年因造假A股上市被否的經典案例。證監會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否掉勝景山河的原因是該公司未按要求披露有關信息,構成重大遺漏,違反了證券法等有關規定,不符合法定發行上市條件。做過投行的人和熟悉財務造假案例的人早已心照不宣,上述問題只是表象,其目的仍是對財務報表上的數據進行操縱。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飽受質疑的公司于2011年7月2日與中科招商等五家戰略投資機構簽約。中科招商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入股勝景山河1700萬股,占勝景山河5100萬股總股本的33%。
中科招商創投董事長單祥雙對投資勝景山河的理由解釋為:“我們看中的是勝景山河的品牌和團隊。”根據其觀點,近幾年來,勝景山河各項經濟指標連續五年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品牌價值不斷攀升,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但是,一個在財務數據上造假被揭發的公司,判斷成長性的基礎可靠嗎? 如果真像單董事長所說,看中公司的品牌和團隊,一個大眾皆知造假被否的品牌,會是一個受歡迎的品牌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