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編輯要不要對市場負責?這是個爭論已久的話題,現在看來,編輯是無法脫離市場的,必須要為市場負責。過去,很多出版社的編輯和發行總有別扭,編輯說書很好發行不利,發行說爛書我發不出去,吵吵鬧鬧。一個編輯,如果每星期不去兩趟西單圖書大廈和甜水園考察市場,是不合格的。有些走市場較早的出版社,制定出一套與編輯個人效益直接掛鉤的激勵機制,實行起來效果還不錯。其核心是編輯組織選題,擁有一個相對的最終決定權,因為他要對選題的最終市場效果負責。這就是編輯負責制,每個責編都相當于一個小的生產經營單位,對出版社負責,也對自己的效益負責。出版社只負責把關和建議,不去對編輯的工作插手過多,任其自由施展。出版社可根據發行渠道的擴大和容量,逐年根據情況調高考核指標。
5、發行渠道的建設,對出版社來說非常重要,除主渠道新華書店這塊的其他渠道,很多出版社都是將其委托給公司去做的,這里面有風險。如果出版社的發行業務主要掌握在別人手里,會產生永久的依賴性,到你離不開這些公司了,他們很有可能會反過來壓榨你的利益,這在之前并不是沒有先例。現在的情況是,主渠道折扣高利潤大,但賬期長,資金周轉慢,而且銷量并不大,退貨多;二渠道銷量大,賬期短,卻有一定的風險,更多時候靠的是人情的維護。網上賣書的渠道,銷量大,賬期也沒問題,但有排他性,有時候容易被線下經銷商鉆了空子,出現售書折扣倒掛的情況,造成退貨率高。其實,不管是主渠道還是網上,都應受到重視,但更應該重視的還是二渠道。剛開始走市場的出版社,可以在每個核心城市找一家大的經銷商開展合作,把渠道初步建立起來,慢慢再逐步完善。二渠道這塊是需要維護的,有時候能賣多少書全在一些大書商的一個承諾,把書給你放在書架上面還是書架下面,在銷售上的區別是很大的。
6、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是出版社走向市場的一個標志。領導們一聽說要做宣傳就皺眉頭,因為這涉及到很多錢。確實,過去的事業單位要做一些宣傳,會付出很大成本,效果還不強。但民營出版公司為一本書做宣傳,卻往往花不掉什么錢,效果還很好,這其中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出版社的工作習慣是,不去做任何復雜和費力的事情,做的都是巧事。一說做宣傳,也不制定計劃,也不討論可行性,也沒人對結果進行監督,直接拿著錢就往權威媒體一投就算完了,反正花的都是國家的錢,世上真沒什么事情比這個更容易的了。文化公司做宣傳怎么做的呢?因為花的都是老板自己的錢,所以格外慎重,請誰不請誰,在哪家報紙做效果好價格還低,怎么去辦些花不了幾個錢的讀者見面會,如何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工具等等,力求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效果。市場和非市場,區別就在這里。好的機制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想辦法如何把事情辦好,而不是辦得看上去光鮮。
7、人才的問題,自然是很重要。由于近幾年出版業不景氣,編輯和發行人才的流動還是很頻繁的,其中有不少都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戰斗力。在內部人才匱乏,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的情況下,積極吸收外部人才加入進來是行之有效的策略,能給發展中的企業帶來新的活力。給安排個編制都不現實,用經濟利益留住人,淘汰人,是最好的辦法。在經濟杠桿的調節下,最能檢驗員工的能力,最能激發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過,在吸引優秀人才這個問題上,關鍵中的關鍵還是制度因素。制度無所謂好壞,行之有效,能把各種正面和負面因素都包容進去,趨利避害,不引發埋怨,不妨礙工作的實施,那就是好制度。對一個編輯來說,每年只做兩本書但都能大賣,也比一年做20本書卻都賣不出去強,同樣是工作,成效是檢驗工作有效性的唯一標準。對一家出版社來說,用制度杠桿激勵員工做更多能被市場接受,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書,是保證自身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的良方。
8、快速對接市場,按市場意識辦事,也是出版社走市場的很關鍵因素,這是出版社走市場之前就該補上的功課。要學習和了解市場上的人們都在做什么,他們是怎么做的,我們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如何能在市場上發揮出來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應把心態放低,過去高高在上的日子總會過去,不如自己主動改進。很多出版社在走市場的初期感覺很不適應,怎么他們連10個點毛利的生意都做呢?事實上,在工業企業,這已經是很高的毛利了,不能挑肥揀瘦。在市場上,總有些你不愿做的事卻不得不做,總有些你不愿見的人卻不得不見,只要不違背國家法律和基本原則,在商言商正是出版社走市場最需要端正的一個態度。想憑借優勢的政策地位切入市場,甚至趾高氣揚,孤芳自賞,是沒人會真正買賬的,能放下身段參與平等競爭的出版社,才是有遠見卓識的現代企業【創業網 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