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手機定義為快消品?
“以換代修,讓蘋果手機的服務政策看上去很美,不用維修可以直接更換一部手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消費者會發現,這種待遇也是中外有別。同時,一旦超出三包期,蘋果手機用戶尋找售后服務解決,要么維修成本比較高、要么沒有維修價值,唯一手段只有重新換一部手機”,上述報料人士稱,在蘋果的商業體系中,如果將手機繼續定義為快速消費品就可以讓企業擁有更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盡管中國有望將取代美國成為蘋果公司在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企業報》記者注意到,自擔任蘋果公司CEO以來,蒂姆·庫克在2012年一年之內連續兩次前往中國市場調研,不過,至今中國也沒有被列入蘋果各類新品的首發國家陣營之中。
在曾高飛看來,“蘋果一方面希望從中國市場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另一方面蘋果又沒有將中國市場提升至美國、歐美市場同等的戰略地位上。以去年上市的iPad mini為例,中國上市時間比美國晚了3個月,這種公開給中國消費者‘二等公民’企業待遇,就是企業內部一貫傲慢戰略思維造成的”。
近年來,在中國作家集體訴訟蘋果公司“侵權”事件中,蘋果方面一面對侵權作家的要求采取拖拉、推諉態度,另一方面在承諾刪除侵權圖書后又悄然上架。與其在美國、歐盟等地所采取的嚴格規范知識產權保護態度形成鮮明反差,也體現出對中國市場的輕視。
“進入中國多年以來,蘋果還是按照美國的運營模式和思維方式對待中國市場和消費者。不要說本土化變革,還在采取美國人那種固有的傲慢輕視態度對待中國消費者”,上述北京消費者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就連蘋果公司的網站,完全就是美國版的中文翻譯,手機壞了想找一下蘋果的售后服務政策和內容,只有日文、英文等,連中文版的都沒有。面對這么多的中國客戶,蘋果連服務政策內容都不想透露,實在令人氣憤”。
洪仕斌認為,“一直以來,蘋果公司進入中國完全依靠的就是產品驅動力,根本沒有也不想學會如何與中國市場和消費者打交道。這種狀況在中國市場的全球地位還沒有崛起之前,還不會對蘋果的發展造成沖擊。隨著中國開始替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市場,來自中國市場的反饋和消費者的意見,會直接主導蘋果公司今后的業績走勢。如果蘋果繼續以二等公民的企業定位來對待中國消費者,結果只有一個,蘋果將成為過去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