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領導蘋果做出了偉大的轉變,是他把一個瀕臨破產的蘋果變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以及最賺錢的公司…但細細想來,他的硬件似乎并沒有那么厲害。他不是一名工程師,寫不出一行代碼,沒有大學和MBA學位–他似乎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優秀的產品經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他如此偉大?沒錯,就是他與生俱來的營銷天分。用曾在喬布斯手上工作過的Guy Kawasaki的話來說:“史蒂夫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營銷人員。”
1)尋覓一位好導師
毋庸置疑,喬布斯是一個天才。但已經足夠聰明的他,仍然會不斷尋覓其他值得學習的對象。他的第一個老師是Regis McKenna——硅谷的傳奇營銷人。在蘋果還只是一個存在于車庫的兩人公司時,喬布斯就找到了他。在McKenna的幫助下,喬布斯找發現蘋果的第一個天使投資人和市場營銷領袖——Mike Markkula。他作為一名員工加入了蘋果(有一段時間他是CEO)并創造了一套蘋果從35年前一直堅守到現在的營銷原則。
后來,喬布斯開始與TBWA\Chiat\Day的廣告專家Lee Clow合作,就是他,創造了蘋果在1984年最著名的”Think Different” 廣告。由此,Lee Clow成為喬布斯的終身顧問和知心朋友。喬布斯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你有多優秀,一定還是會有比你懂得更多、更厲害的角色,請努力的找到他們,聽聽他們都說些什么。
2)創造一款偉大的產品
蘋果前布道官Kawasak曾說過,“史蒂夫創造的是一個偉大的產品,而不是那些隨隨便便就拿出來的東西。大多數營銷人員無條件接受任何扔向他們的垃圾,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再賣力的去營銷,都只會像”為豬擦口紅”一樣無謂。史蒂夫的”秘密”不僅僅是營銷,他對產品的控制也相當的嚴格。”
3)堅持自己的信念
當蘋果電腦在1977年成立時,喬布斯和Markkula歸納了三個公司的核心原則。首先,蘋果必須與消費者感同身受。第二,蘋果將專注于不多的幾個領域,并認真的將它們做到最好。第三,蘋果將在產品的所有方面輸出它的價值和風格 (簡單、高質量)–不僅在產品本身,包括產品的包裝,店面,甚至發布新聞的方式。
于是,喬布斯在蘋果做出了一項非凡的決定:他堅持在蘋果的每一件產品上都使用一致性的設計風格。你認為這很容易?看看你公司的網站吧。所有的部分都看起來像出自同一雙手嗎?大多數的網站都看起來像一個由風格不同的碎片拼湊起來的科學怪人。即使你的網站看起來大體一致,它是否與你的新聞稿緊密配合起來了呢?與你的店面呢?你的卡車?你的產品包裝呢?喬布斯追求的便是這種空前的統一性。
4)舍得花錢
喬布斯是一個天生的表演者,并且崇尚商業大動作。一個最直接的例子便是1984年的新麥金塔商業廣告。像往常一樣,喬布斯決定將它做出影響。他雇傭了《ET》和《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花了90萬美元創作了一支60秒的廣告,并繼續投入80萬美元將其投放在超級碗。(當時的170萬美元在今天是340萬美元)。對于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風險,特別是當你不知道它是否會成功的時候。事實上,當時蘋果的董事會討厭這支廣告,一點都不想播放它。
終于,苦盡甘來。因這則廣告生成的新聞比麥金塔電腦本身都要多得多。
5)創造極佳的體驗
蘋果將1984的那次商業活動稱為”事件營銷”,意思是如果一個活動具有足夠的創新性和獨特性,那么這個活動本身便會受到熱烈的關注。不久之后,喬布斯又做了類似的事情。他花了250萬美元買下一期《新聞周刊》長達四十頁的廣告位。另外,蘋果著名的事件營銷還有”Think Different” and “I’m a Mac”。最重要的是:喬布斯發表的每一個主題演講,果粉們都會隔夜排隊,人氣都要敵得過披頭士樂隊重聚了。
Jean-Louis Gassee–一位負責蘋果全球營銷的前高管表示,喬布斯了解故事的重要性,并將它一次又一次的運動在蘋果的商業活動中。 “人們都希望感受到一些故事,這就是為什么對于現在的蘋果大家有如此多的抱怨。因為現在的蘋果沒有故事了。”
6)保守秘密,創造神秘感
人們為蘋果的事件排起長隊,原因除了喬布斯那搖滾明星般的魅力,更多的是他作為一個懸念大師為粉絲們創造的驚喜,人們認為他總有可能隨時公布一些令人驚嘆的東西。在蘋果產品發布的前幾個月,他便將開始泄漏一些信息。首先是一個提示,然后是謠言,接著又有其他謠言來反駁先前謠言。這些信息大多數都是誤傳,但它驅使人們為之瘋狂的猜測。
但當喬布斯真正向世界展示了iPhone之后,人們還是會一直津津樂道它一整年。不斷有設計師創建自己的假想版本的蘋果手機。喬布斯還有一個著名的梗:“一件事。”就在你以為一個新聞發布會結束快要接近尾聲時,他會說,“哦,還有一件事,”然后拿出一個驚艷全場的設計。大多數營銷人員都會在一開始就迫不及待的告訴每個人盡可能多的、有關他們產品的信息。喬布斯的所作所為卻恰恰相反–他越是保持神秘,就使人愈加興奮。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