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歷經數十年,齊尼斯公司(Zenith)一直恰如其名般屹立于成功之巔[1]。齊尼斯公司創立于1918年,并在1923年以齊尼斯無線電公司(Zenith Radio Corporation)為名登記注冊,該公司在1924年即推出全球首臺便攜式收音機。20年后,電視機問世,公司成功實現業務轉型,于1948年推出第一臺黑白電視機,隨后,1956年又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手持式遙控器,并于1969年為黑底彩色顯像管電視機設立了新標準。1975年,該公司在美國彩電市場的份額達到了24%,躍居首位,高出排名第二的公司5個百分點,在當時堪稱唯一具有絕對優勢的競爭者。縱觀整個發展過程,齊尼斯的成功正好印證了公司自1927年推出的那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聲譽源于質量。”
進入20世紀70年代,市場風云突變,日本制造商在美國的電視機市場銷售額趕超齊尼斯。1976年,日本制造商搶占了45%市場份額,較70年代初翻了2倍。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齊尼斯并未一蹶不振。20世紀80年代,齊尼斯通過數據系統公司(Zenith Data Systems),最終以6億美元出售給法國公司Group Bull進軍計算機領域,但是,想要維持電視機業務的贏利水平正如某一刊物所形容的“重新排列泰坦尼克甲板上的椅子”。為此,齊尼斯再一次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優良傳統—銳意成為創新者,而此次創新的焦點放在了研發極具發展前景但成本高昂的高清電視機(HDTV)上。
齊尼斯時運不濟:高清電視對于實際消費者而言太過超前,而此時采取行動挽救電視機業務又為時已晚,這艘大船最后還是不可避免地沉入了海底。1991年,長期合作伙伴韓國LG電子公司收購齊尼斯5%的股份,1995年,LG電子斥資3.5億美元獲得齊尼斯的控制權,持股增至55%—意在獲得齊尼斯的高清電視技術。1999年,齊尼斯最終申請破產,LG收購剩余股權。
齊尼斯是闡明卓越績效企業的巨大成功和眾多企業所遇發展瓶頸的生動實例。起初,齊尼斯憑借收音機業務設定了成功的標桿,隨后進軍電視機領域,業務的飛躍成就了齊尼斯的第二次輝煌,這一切顯然少有其他公司能望其項背,然而,它卻未能第三次復制成功,無論是計算機還是高清電視。
齊尼斯曾兩次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也可能即將恢復往日的榮耀,LG近期正重振該品牌,并已初獲成功)。但卓越績效并非旨在成就“偉大”,這是一個過于靜態的概念,它的意義在于即使面臨嚴酷的行業競爭或多變的市場,企業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競爭中勝出。卓越績效企業(或組織)能夠不斷地重復成功并向世界證明它們第一次的事業頂峰并非偶然。這些企業一路披荊斬棘,取得巨大成就,正好切合本書的主題:它們跨越了S曲線。
我們所說的S曲線究竟是指什么?這個術語雖然應用廣泛(參見“S曲線的含義”),但當我們使用這個術語時,是指成功企業從最初的小規模服務于幾個需求急切的客戶,隨著新產品逐漸大眾化,迅速擴張并最終達到巔峰,而當市場走向成熟時,企業也將步入平穩發展。我們所謂的卓越績效企業(或組織)是指努力攀至S曲線頂峰,然后跳躍到下一條曲線,如此反復,生生不息的組織(見圖1-1)。
S曲線的含義
至少在19世紀晚期商界就已使用S曲線一詞,但直至20世紀60年代,埃弗雷特·羅杰斯(Everett Rogers)出版了《創新的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書,該術語才得到廣泛應用。在該書中,羅杰斯向讀者展示了創新采用者的累計數量呈S形的發展趨勢。他還總結了創新采用者的各項特征,由此形成了現今依然被廣泛使用的術語。在網絡時代,S曲線現象的含義用于說明互聯網相關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杰弗里·摩爾(Geoffrey Moore)所著的《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2]等暢銷書解釋了新科技公司如何擺脫曲線的低谷,逐漸攀登到達頂點。
我們發現S曲線術語還可用于說明一段時期內的企業績效。企業歸根結底還是要成功向客戶提供某種創新產品才能獲得蓬勃發展。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業績增長緩慢,企業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隨著產品的吸引力擴大,企業經歷快速增長期,而當市場趨于飽和,模仿者出現時,過時產品隨即被更好的產品所取代(見圖1-2)。
當一種全新商業產品被早期的采用者接受以后,他們的接受程度快速增加,在達到市場飽和后增長趨于平穩。
將企業的卓越績效視為一系列的業務提升和飛躍看似非常直觀,但無法立即指明起點何在。大量有關企業績效的文獻曾經興盛一時,均以揭示成就卓越的秘訣為重點,其中的經典之作包括《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巔峰績效》(Peak Performance)。與此同時,其他諸如《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4+2:企業的成功方程式》(What(Really)Works:The 4+2 Formula for Sustained Business Success)等作品則試圖揭示企業長盛不衰的秘密。然而,對這兩方面的交叉點—企業如何不斷抵達卓越績效的巔峰—卻缺乏詳細的以研究為基礎的分析。
為彌補這一空白,埃森哲(Accenture)自2003年開始致力于卓越績效的研究。近10年來,我們掌握了大量關于企業如何持續獲得卓越績效的真知灼見。對于一心向往成就卓越績效的企業而言,我們獲得的經驗看似違背常理:對于實現長期績效,關鍵因素并不在于為達到頂峰做出多少努力(盡管這點確實重要),而是要跨過下一條S曲線并再次沿曲線攀登。同樣,成功跨越S曲線的秘密不是在曲線頂部或接近頂部時采取行動,而是為跳躍下一條曲線做好準備。那些沿著原S曲線發展的企業以何種姿態迎接下一次曲線正是本書所關注的重點。
尋找一種模式
在陳述我們的研究成果和本書大綱前,首先介紹一下開展此次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埃森哲的客戶經常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創造持久價值;我們如何從當前注定要衰退的業務過渡到新業務。這是促使我們開展此次研究的首要原因。當然,這些公司身處的大環境迫使它們竭盡全力解決上述問題,諸如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曾經輝煌一時的短命公司、日新月異的行業革新、近乎無邊界的競爭以及來之不易的競爭優勢所帶來的短期贏利能力等。
我們根據13種不同的財務指標對最初研究的800多家企業進行了同行量化分析,以評估各自的增長能力、贏利能力、一致性、持久性和未來定位,結果,我們初步判定大約80家企業為卓越績效企業(參見“區分良莠”)。這些企業真正領先于同行企業,并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無論經濟或行業環境如何,它們年復一年地成功樹立了企業贏利、收入增長和股票業績等方面的行業典范。
有趣的是,盡管我們發現的卓越績效企業數量較少,但仍遠遠超過《從優秀到卓越》一書所指明的11家卓越績效企業和《基業長青》所強調的18家企業。這表明許多企業都能實現卓越績效,而非寥寥數家。如果說我們發現的一些卓越績效企業,如英特爾(Intel)、百事公司(PepsiCo)、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等比較顯而易見,那么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卓越績效企業則令我們倍感意外。在我們的初步研究中,丹納赫公司(Danaher)、伊利諾工具公司(Illinois Tool Works)和利潔時公司(Reckitt Benckiser)都大受好評,但它們在創造卓越績效時獲得的成就卻不為人知。
這類企業有哪些共同點?當時我們還不太確定。為了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我們又進行了數月的研究,運用了從高管深度訪談到多變量回歸分析等各種方法。在埃森哲的多個行業實踐領域,我們組建了一些專業團隊,這些團隊由經驗豐富的顧問、公司內外部業界專家、從業者和專業研究人員以及一部分學者組成。這些團隊隨后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以確定各自所專長的同行企業組合中出現持續卓越績效企業的促進因素。我們的團隊將把這些觀點整合為完整的研究成果,并在本書中進行總結性論述。
以上即是我們如何取得研究結果的簡要介紹,埃森哲將持續改善研究方法并推動該計劃的實施(有關詳情請參見附錄)。根據我們的最佳估計,全球迄今已有1000多名個人參與我們的研究,并且每年有數百人繼續參與研究。我們盡力將研究范圍擴展至區域市場和新興市場,并廣泛研究了專業知識在7大核心商業職能中的作用,例如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管理等。我們還定期在公共服務領域實施經過改進的研究方法,目前研究觀點的分享已經給雙方帶來了不斷累積的經驗教訓。盡管大規模的縱向研究尚未達到完美—也不可能盡善盡美—但在本書的長期醞釀過程中,我們與廣泛的專家參與者的意見達成了高度一致,因此,我們對于本書的觀點抱以十足的信心。
區分良莠
我們從一開始就為研究工作設定了非常實際的目標。我們希望對卓越績效的研究結果對實踐者有所幫助,這些實踐者每天一醒來就面臨著企業運營的種種挑戰,在管理現有業務的同時還必須不斷開拓新市場。
由于我們僅希望得到實用的見解,因此我們不太關注所研究的企業過去或將來是否一直保持卓越績效。不過,它們都在各自的行業內經歷過無數的狂風暴雨,安然渡過數個時代的競爭角逐。本書重點突出的一些企業在過去數年內曾面臨過嚴峻的挑戰,它們入選卓越績效企業之列的資格可能會受到質疑。但卓越績效企業的標簽并不是確保未來績效的靈丹妙藥,它只是經過我們認真研究后對企業以往非凡成功的一種認可(通過統計數據衡量)。
同樣,新近入選的卓越績效企業卻可能一鳴驚人。新的卓越績效企業不斷涌現,其中許多來自快速成熟的新興市場,為此,我們向您推薦以下網站http://www.accenture.com/Global/High_Performance_Business/default.htm,以便隨時了解關于當前卓越績效企業的最新業界見解。但是,我們主要關注那些已經展示出跨越S曲線能力的企業,而顧名思義,新興的超級明星企業還未曾有機會面對這樣的挑戰。有些企業的業績可能確實令人羨慕,但由于競爭對手在同期也取得了類似的巨大成就,其成功在其整個行業內也就并不特別顯著了,因此我們對于這些公司也不會太過關注。此外,一些來自新興市場的領先競爭者也不是我們關注的對象,它們缺少足夠的歷史業績記錄,無法進行合理和直接的評價,因此我們無法判定這些企業的業績。換言之,我們研究的許多(而不是大部分)企業都是數十年來在發展中國家一直比較活躍的全球實體。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