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企業的跨境并購也是PE的一大投資機會,與十年前國內資本的稀缺時代相比,現在被投企業更注重PE投資時能否帶來更多的附加值。柳傳志曾表示:并購的時候要考慮有國際的PE參加。如果并購時沒有國際大牌PE,可能美國政府組織通過很困難。下面著名投資機構等案例現身說法來分析:PE到底如何參與跨境并購?(創業邦整理有刪減)
跨境并購中PE價值何在?
一、2005年,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收購IBM筆記本電腦業務,并為此發行了3.5億美元可轉換優先股,由TPG、新橋投資、泛大西洋資本集團三家PE認購。2010年11月,上述機構通過多次交易完全退出聯想集團。談及與PE機構的合作,柳傳志曾表示:并購的時候要考慮有國際的PE參加。“如果并購時沒有國際大牌PE,可能美國政府組織通過很困難。所以在國企和其他民企收購外國企業時,要考慮聯合PE。”
二、同樣的合作方式還出現在吉利對沃爾沃轎車公司的收購上。在吉利與沃爾沃達成最終交易的前一年,高盛向吉利投資3.3億美元,持股15.1%;2012年和2013年高盛將所持股份陸續全部出售,套現6.15億美元。
曾有媒體報道稱,吉利集團在收購沃爾沃時,高盛除了作為福特出售沃爾沃的財務顧問外,還充當了吉利的海外的融資方,并參與其向海外發行高息債券——雖然這已經遭到吉利和高盛的雙方否認,但外界依然認為這是空穴來風。
隨著PE機構在中國企業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會有越來越多有PE支持的中國企業赴海外并購,背后的PE企業能否在并購交易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尚需時間考證。
正如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所說,中國企業的跨境并購也是PE的一大投資機會,與十年前國內資本的稀缺時代相比,現在被投企業更注重PE投資時能否帶來更多的附加值,這對PE管理團隊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
怎樣判斷機會與風險?
鼎暉投資創始人、董事長吳尚志表示,跨境并購要想清楚何時做、如何做。
2013年8月5日,鼎暉投資的被投企業百麗國際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將與鼎暉聯合收購日本女裝零售企業巴羅克日本(Baroque Japan)54.96%股權,整筆交易規模約1.6億美元;而在雙匯與史密斯菲爾德的價值71億美元的交易中,鼎暉作為雙匯國際33.7%股權的所有者,亦極力促進交易的完成。
在鼎暉看來,中國企業已經強大到世界級的量級,中國的市場規模和增長也足以實現并購方和被并購方的供應,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PE基金和被投企業合作參與國際并購是PE參與國際并購在起步階段重要的途徑。
即便如此,在跨國并購上,鼎暉還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些事兒是沒有競爭優勢的,如果開一個紐約辦公室和KKR競爭并購,我們有什么優勢呢?”吳尚志堅持認為,跨境并購要想清楚何時做、如何做。目前,鼎暉還在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尋找投資機會。
并購之后如何全身而退?
PE基金參與企業海外并購后,自身的退出渠道和回報收益如何保障?這是很多本土PE機構參與企業跨國并購的憂慮之一。而弘毅、高盛、曼達林等與中聯重科聯手收購CIFA的模式或值得借鑒。
2008年6月,中聯重科攜手弘毅投資、高盛和曼達林基金等PE機構聯合收購CIFA公司,總交易金額為2.71億歐元,其中,高盛、弘毅、曼達林基金組成的財團出資1.084億歐元,占股40%。成功實現海外并購后,中聯重科在2012年12月宣布,出資2.358億美元收購上述PE機構合計持有的40.68%的香港CIFA公司股權。
這意味著,三家PE機構通過與買方企業聯合投資,并最終將所持賣方股份出售給買方的方式,在短短四年半的時間中即獲得可觀的收益。
該種投資方式還被應用在中信產業投資基金聯合三一重工對德國普茨邁斯特的投資上:2012年1月,三一重工與中信產業基金以3.6億歐元的價格聯合收購了普茨邁斯特100%股權,其中中信產業基金持有普茨邁斯特10%股權;2013年7月,三一重工宣布以5489.77萬美元收購中信產業基金手中的德國普茨邁斯特股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