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用于形容阿里巴巴,這個旗下員工堪比一個小國人口的互聯網公司在2013年秋天的境遇,可謂再合適不過。從宣布合伙人制引發激辯,到赴港上市胎死腹中,再到阿里金融高歌猛進引來各種羨慕嫉妒恨,阿里巴巴和它的掌柜馬云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輿論關注度一直居高不落。
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的統計數據,從9月1日至今,網絡上關于阿里巴巴的新聞及轉載數量,高達13萬余篇次,新浪平臺上言及阿里巴巴的微博,更是多達400多萬條。這兩個數字對于一家公司來說,略顯夸張。不過,話又說回來,阿里巴巴和馬云在輿論場中,本就是熱門公司和熱門人物。更何況,這兩者在最近一個多月來所涉及的事件,無一不是極具話題效應的熱點。
“阿里金融”高歌猛進
曾有媒體文章把阿里巴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動作比作中國象棋中的“拱卒”,步步為營,但一旦拱過了楚河漢界,便可霸道橫行,堪當車使。但過河的卒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退無可退。事實上,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自支付寶6月份推出余額寶以來,“互聯網金融”這個爭議不斷的話題,一直都是阿里巴巴在引領。在公共媒體的報道和社會化媒體的議論中,甚至給阿里巴巴的一系列動作取了個專門的名詞:阿里金融。
66億元、200億元、500億元,自上線以來,借助海量級淘寶用戶理財需求,余額寶規模一再刷新,有媒體計算得出,余額寶以平均每天5億元的增速在“長大”,“按此速度,至2013年底,余額寶規模可能將超過1000億元”。而此前一直備受質疑的資格問題,亦已在補齊材料之后,得到監管部門的認可。“余額寶在證監會那里已經沒有問題了。”9月8日,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國內事業群總裁樊治銘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隨著余額寶的規模量級一再刷新,互聯網金融的熱度和財富效應,亦一再升級,至阿里巴巴大手筆控股天弘基金時達到高潮。雖然余額寶被稱為“屌絲理財神器”,同時攪亂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局,但余額寶只是阿里巴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拱出的一步。控股天弘基金這一舉動,被認為阿里巴巴的“過河”之舉。關于此事的媒體報道、評論不吝在標題中使用諸如“引發互聯網金融蝴蝶效應”、“基金業革命性突破”、“互聯網 土豪金 或變革基金業”、“想象力的突破”等語句。更直接的效益,則是此舉拉動了股市中“互聯網金融概念股”全線上漲。
此外,還有媒體援引銀行業內人士的觀點指出,目前阿里金融的眾多業務已經基本具備了銀行的“內核”,理由是余額寶、阿里小貸、支付寶已經間接實現了銀行三大核心業務“存、貸、匯”的功能。因而關于阿里巴巴籌建網絡銀行的傳言也憑風直上,直到9月7日阿里巴巴小微集團CEO彭蕾公開宣稱“永遠不會成為一家銀行”時才告一段落。
當然,互聯網金融這一話題本身,就充滿爭議。盡管這一概念的理論與邏輯在國外早已形成,但國外成熟市場亦至今未有成功模型,而就國內來看,“互聯網金融”則仍處于概念炒作階段。此前,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一篇曾被資本圈內人士廣為傳閱的博文《實業的眼光》中指出,互聯網金融崛起的結果更可能是科技進步幫助傳統銀行業更好地服務于既有客戶,而不是顛覆性地改變行業現有格局。
赴港上市胎死腹中
應該說,今年來,阿里巴巴的每一起交易、馬云的每一次公開行動,都讓這家電子商務巨擘可能籌備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傳聞甚囂塵上。直到7月中旬,港媒報道“阿里巴巴集團整體上市計劃已確定,最早將于今年9月在香港上市,擬融資約160億美元”,上市傳聞方自坐實。但隨后的情節,卻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甚至出現大角度逆轉。
馬云9月10日以郵件形式披露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合伙人制度。在郵件中,馬云表示,阿里巴巴從4年前就已放棄“創始人”的說法,開始合伙人制度,目前,阿里巴巴已經產生了28位合伙人。馬云認為,合伙人制度建立的不是一個利益集團,“更不是為了更好控制這家公司的權力機構”。而媒體分析多認為,馬云提出合伙人制的初衷,是“想永久地、無條件地讓創業團隊或后繼管理層以少量股權保持對上市公司的控制”。
且不論實行合伙人制,究竟目的為何,但此舉卻真真切切地成為了阿里巴巴赴港上市的一個“梗”。媒體報道稱,正是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威脅到了香港監管機構所倡導的“一股一票”原則。
阿里巴巴從披露合伙人制到10月10日宣布放棄赴港上市,前后拉鋸整整一個月,其中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則分別發文隔空激辯,便是最大的看點。李小加以一篇《投資者保障雜談》,借“傳統先生”、“創新先生”、“務實女士”、“道德先生”、“未來小姐”、“程序先生”等虛擬人物之口強調公眾利益與程序原則。而蔡崇信則直接吐槽:“香港資本市場的監管,是被急速變化的世界拋在身后,還是應該為香港資本市場的未來做出改變,迅速創新?”
在9月24日至27日這幾天,媒體曾經盛傳,阿里巴巴與香港交易所就阿里在港上市問題談判破裂,而港交所將對阿里巴巴下達最終審判。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阿里巴巴主動宣布終止了赴港上市計劃。接下來的輿論焦點,很自然地都轉向了:阿里巴巴下一步怎么辦?再赴紐約,還是轉戰內地?
關于阿里巴巴“上市與否,何處上市”的話題,則再次回到了7月份前,傳言四起的境地。盡管馬云曾在郵件中放言“我們不在乎在哪里上市,但我們在乎我們上市的地方,必須支持這種開放,創新,承擔責任和推崇長期發展的文化”,但是,除去香港,阿里巴巴的選擇并不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