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白領,買房買車需要貸款,你肯定需要跑很多銀行,對各個銀行的貸款條件、利率進行比較分析才能貸款;如果你是一位中小企業主,急需資金周轉,也必定需要跑很多貸款機構,繁瑣的手續等對急需貸款的你很可能是錯失了商機。
跑了很多銀行和貸款機構,每家銀行和貸款機構的門檻等又不一樣,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很可能貸款也批準不了。更讓人擔心的是,很多人申請貸款缺少相關信息和專業指導,即便能夠貸到款,也很可能不是最優的選擇。
不過現在你有了更好的選擇,中國第一個金融領域的搜索引擎,專注于融資貸款產品的搜索平臺融360的誕生,可以節約時間,提高貸款的效率和質量。“利用互聯網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和質量,這就是融360的目的。”融360總裁葉大清在接受《商業價值》采訪時表示,“將上游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產品匯集,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給用戶,以此來幫助用戶解決貸款難題。”
融360確實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上線僅僅1年多,月度PV已達到3000萬,搜索次數達800萬,每個月通過融360搜索推薦的貸款申請金額超過100億,增速大致在30%~40%之間。風險投資對此模式也表示了極大認可,8月2日,上線僅有500天,就已經完成B輪融資3000萬美元,這距離A輪700萬美元的投資僅1年4個月。
“下一步要加速產品的研發,將產品線拓展到保險、基金等行業。”葉大清表示,“融360要做每個人身邊的財務顧問!
為什么是搜索?
與很多互聯網金融不同,葉大清并沒有像阿里、宜信等直接從事金融業務,而是選擇了從為消費者解決貸款的難題、為銀行等金融機構解決放貸的困境入手,搭建一個雙方匯聚的平臺,以此從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葉大清也有著很清晰的邏輯。一方面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有著非常明顯的“二八原則”,就是大部分人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這主要是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80%的金融需求既小額又個性化,金融機構的“嫌貧愛富”使得這部分人群很難被服務到。到了互聯網金融時代,這部分人群就能和那20%一樣享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小融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就是普惠金融,人人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到金融服務。” 葉大清表示,“融360就是填平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的鴻溝!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和差異化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這對于絕大多數缺乏金融知識的消費者來說也急需一個專業化的信息處理工具,同時進行交易的促成,既解決了銀行獲取客戶的難題,又能幫助消費者享受到金融服務。
進一步考慮到最近的貸款利率放開,金融改革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了,這對80%的未能享受到金融服務的個人和小微企業是非常利好,這意味著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爭奪更多的優質客戶成為銀行競爭的焦點。金融業細分的趨勢日益明顯,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必須通過互聯網等低成本方式來獲得大量的優質客戶。
對此,葉大清形象的比喻為融360就是個媒人,這邊既要告訴消費者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情況,包括利率、貸款成功率等詳細情況,那邊也要告訴銀行消費者的情況,預先了解消費者的信息和信用水平,然后雙向選擇,才能促使整個交易的完成。
其實橫向對比一下中美的差距,可能更好理解葉大清的選擇。盡管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中國金融服務業僅占GDP總量的不到20%,與美國金融業及相關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有著巨大的差距。按照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來看,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會出現對金融服務業快速增加的拐點。2012年,北京人均GDP為1.37萬美元,深圳為2萬美元,可以說中國已經出現了對金融服務業“非常饑渴”的苗頭。
再者,相比于美國每年7000萬人對金融產品的互聯網搜索,中國通過互聯網去搜索消費信貸、小微信貸款產品的比例還處于下游水平!捌骄不到10%,大城市不到20%,中小城市可能更低。”葉大清表示。來自Google2011年的調查表明,在歐美,88%的網民在選擇金融產品時,會在網上進行搜索、調研。這其中,66%的網民完成調研后,會直接通過網站申請金融產品。而Forrester的調研報告顯示,從2007年到2012年,英國人每年至少一次網上查詢與申請金融產品的比例從22%上升為50%。因此葉大清判斷,估計到2020年,行業總收入將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約為2011年的近2倍,僅次于美國的零售銀行市場。
縱觀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互聯網金融,大概可以分為3個層次:Charles SCHWAB、Scottrade、SFNB、Next Card是典型的信息平臺,它們可以叫做互聯網金融1.0版本;Pay Pal、Bill Me Later是交易平臺,可稱為互聯網金融2.0版本;PROSPER、Square、KICKSTARTER這樣的決策和服務平臺,核心是對風險的管理,和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的滿足,這是互聯網金融的3.0版本。
“融360做的是金融領域的垂直搜索,可以成為互聯網金融的2.5模式。”葉大清表示。為什么美國沒有產生這種模式呢?這是因為歐美市場88%的網民在選擇金融產品的時候,會通過網上進行搜索和調研。消費者有線上搜索比價的意識,但美國的金融產業鏈已經很成熟,用戶通過Google就能搜索金融產品,并沒有給金融垂直搜索機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