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草根比精英重要
最初,投資圈好說一句話,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用戶身上,所以,服務好這些人,就可以賺到大錢,事實證明,在中國互聯網,服務好草根用戶,才是王道。
范例1:網址站的奇跡;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沒搞清楚360怎么賺的錢;我告訴你們,他們最大的收入來源,其實就是360的網址導航;各位知道么? 百度收購hao123后,一直是低調處理,悶聲賺錢;但是今天,你去百度再看看,hao123已經迅速擴充為獨立事業部門,并且擁有了自己的聯盟渠道業務,以及非常寬松的預算,為什么?百度和360的對抗重心,在流量入口,而這個流量入口,絕大部分,集中在網址導航。網址導航,草根用戶的上網入口,多少精英不屑一顧。
范例2:還是QQ,中國互聯網的大哥大,一度被認為是低端用戶的產品毫無價值,前些年,有一種風氣,商業人士用MSN,小p孩才用QQ,我跟身邊的朋友說,想不脫離中國互聯網,就別放棄QQ,事實證明,我是對的;當然,今天你有了放棄的理由,因為微信出來了。
范例3:唯品會,中國已上市的電商公司里,貌似表現最好的就是唯品會;誰還記得,當年唯品會創業,信誓旦旦的認為,中國奢侈品消費進入爆發期,賺有錢人的錢,才是王道,結果燒光了多少美金?一路虧錢,后來痛定思痛,決心轉型,主打二三線品牌促銷,降低用戶消費層次,一下子爆發了,錢也賺到了。這個例子最典型不過!
范例4:域名生意, 1997年,我在北京讀書,開始給互聯網公司打工,那時候的互聯網公司,和現在不能比,就是注冊域名做企業網站的,當時,我們認為,好的域名CYE,就是英文域名,數字的、漢語拼音的,弱爆了,誰會去用。當時的互聯網,是精英互聯網。而英文域名,基本上老外都注冊光了,所以,我們認為,1997年,沒什么好域名可以買了。 2001年還是2002年,蔡文勝先生才進入域名行業,漢語拼音,是中國人熟悉的;而數字域名,是輸入難度系數最低的。草根需求遠大于精英需求。說自己沒有眼光,就是當時一直沒有意識到,草根需求才是互聯網王道。
第三,跨界優勢及資源副作用
caoz做過幾年傳統的IT行業,一直以為資源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但是在互聯網接觸了幾年,越來越發現,資源優勢方,往往因為資源優勢,忽視了用戶體驗和用戶訴求,在競爭中,動作遲緩,拼勁不足,往往落敗。
越有資源越不行,幾乎成為互聯網鐵律;而目前包括百度,騰訊,也出現了這樣的反思,他們內部叫做“富二代思維”,百度,騰訊的內部產品,往往有富二代的思路,仰仗資源,反而缺乏競爭力。
先說幾個資源副作用范例
范例1:微信是騰訊爆發的重要產品,但是,微信卻并非騰訊嫡系團隊的戰果,騰訊移動部門幾百人,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屢屢錯失良機,廣州的電子郵局團隊,反而爆發了巨大的沖擊力。
范例2:新浪剛出來火的時候,有一家新聞網站高調出世,就是千龍新聞網;當時千龍新聞網是傳統媒體集團的產物,有各大傳統媒體的合法授權,簡單說,可以認為是官二代;當時一群評論家認為,千龍新聞網的資源優勢遠勝新浪網,新浪將會很快被終結;而事實是,這種銜著金鑰匙出生的網站,注定沒有競爭力,居然一度淪落為鏈接農場,成為搜索引擎要格外注意的垃圾鏈接來源網站。
再說跨界競爭案例,跨界競爭者,不受行業思維局限,敢于求變,一動手就顛覆你的商業模式,往往出其不意。
范例1:史玉柱搞游戲
當時認為搞保健品的弄游戲純粹是亂來,多少資深游戲人都給史玉柱的游戲下了一定不行的結論;結果呢?雖然今天我們說巨人似乎后續的產品也不見得多好;但是游戲行業公認的一點是,征途顛覆了游戲的傳統商業模式,這個模式已經被人稱為中國模式。而后續中國的頁游,手游,都延續了這一模式,從按時間付費轉為免費游戲,道具付費。
范例2:360搞殺毒
360瑞星大戰一開始,我就認為瑞星輸定了,我的判斷依據是,互聯網模式必將擊碎傳統軟件模式,事實正如我預料。所有傳統的IT公司,都應該從此吸取教訓。
范例3:小米搞手機
雖然我一直還算是比較看的開跨界競爭的,當初我還是認為雷軍越界太大了,用互聯網的思路逆襲傳統生產領域似乎不太可能,但事實擊碎了我的判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