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時代,整個社會并沒有把創業者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或者神化或者貶低,使得最終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姚欣自己也有不堪回首的痛楚。記得在休學創業的第二年,央視某欄目以80后青年談創業為題,邀請姚欣講述自己的故事,最終被他謊稱自己的79年而拒絕。
姚欣笑言自己當時從來不敢說自己創業,因為那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直到融到第一筆錢,腰桿才算挺直。
在2008-2009年PPTV聚力第一次轉型時,投資者要求公司在6個月內盈利,當時的姚欣要求公司每個同事看《士兵突擊》。“那時我們太需要許三多的精神,必須挺下去。”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取得成功的他,已經可以有足夠的資格對創業進行一番品頭論足。
如今,在業余時間,姚欣擔任著上海大學生創業基地的創業導師。在他看來,這也是他這代創業者“使命感”的體現。
“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2000后們,創業機會更多。”姚欣認為,“我當時還需要借口身體不舒服,背著老師來搞休假式創業。而現在學校里有創業課堂、創業扶持基金和各種創業比賽。氛圍已不同于當年。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社會氛圍更加寬容失敗。”
但是為什么很多80后覺得機會少了?姚欣認為這是眼界問題,青年需要面向未來思考當下的機會。
所謂“拼爹”也只是80后的自嘲,而并不是捷徑。“我不羨慕拼爹的人,因為我就是最好的爹。”姚欣說這話時的底氣中,帶著驕傲。
“今天的互聯網創業已經不同,業內具備BAT等大鱷和自己的格局,此中的創業機會是在減少,但生活方式依然在升級;今天的創業者,已經不能僅靠B2C(Bring to China),而要進行商業模式原創、走出互聯網尋找機會。”
而對于PPTV聚力兩次高價融資可以給其他創業者哪些意見?姚欣的觀點是:第一,永遠不要在缺錢的時候去融資;第二,要清楚自己的資金計劃,不要為了資金規模的擴張而擴張。他認為,“錢永遠不是決定企業的核心要素,能生存靠資本,能成功還是要靠堅持和創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