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用數據證明這個觀點。下面這張圖(1),綜合了在今年成功IPO的21家企業的數據。Y軸表示是去年的營業收入增長(單位:百分比),X軸表示相關上市公司的企業價值(單位:美元)。圖中每個圓點都代表一家公司,縮寫字母(如FUEL)標示出了公司對應的股票代碼。
看紅點組成的趨勢,我們很容易劃一條向右上行的直線。收入增長和企業價值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51——表明相關性很強。這意味著,在預測企業價值方面,“成長性”是最重要的相關因素。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看體現企業凈收入指標(net income)與企業價值相關性的圖表。
和上一幅圖表相比,下面這幅整體趨勢上顯得很“亂“——這恰恰說明盈利能力和初創企業的企業價值之間毫無關系,因為凈收入與企業價值的相關系數為零。
請注意,經營家居智能化產品的公司Control4(股票代碼:CTRL)和閃存供應商Violin Memory(股票代碼:VMEM)市值相同,可Control4已經實現盈虧平衡,Violin Memory營業CYE收入有9000萬美元,虧損卻高達1.2億美元。這等于說,在經營沒得到凈收入以前,Violin Memory每年要燒錢2.1億美元!
湯古茲估計,科技行業IPO是投資者能負擔得起的少數高成長性投資之一。他相信,目前還沒有更多其他投資選擇可以帶來同樣高的回報。因此,科技業的初創企業如果公開上市,即使他們自身不符合盈利增長的“鐵律”,也能讓市場滿足自己的溢價定價要求。
通俗的說,即便你不賺錢、或看不到賺錢能力,也完全可以實現高溢價。
今天,這種趨勢正在逐漸滲透到早期風投市場,在初創企業的初期投資階段體現得更明顯:成長才是王道。
所以,科技界摩拳擦掌的創業公司們,準備好了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