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機制
在美國,強大的校友網絡不僅體現在各個高校,類似的機制也被眾多孵化器所發揚。比如進入YC的團隊,都會被貼上YC校友的標簽。這樣不僅年輕的團隊會與YC之前成功孵化的企業有親密接觸,得到與它們合作的機會;同時在同一批孵化企業之間,也能夠相互借鑒學習到很多東西。比如為企業用戶定制的軟件公司,就可以直接在以前成功孵化的企業與周圍的初創企業做推廣,這樣對產品的推廣和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同時,這種互相協作的關系,使很多企業之間達成了良好互補。
比如我在YC某個朋友的公司,他們的市場改進建議就是從同一期的另一家初創公司得到的。在這種互相交流的氛圍中,集群效應就發揮的特別明顯。當然,校友機制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對于新興的園區,可以通過和其他機構合作,來建設類似校友的網絡,以共享資源,最大程度的幫助創業公司。
與風投的合作
除了把項目篩選進來,并且幫助它們快速成長,孵化器也很重視的一大問題就是如何幫孵化的初創公司得到后續融資。在美國,初創企業發展的整個投資環境已經建立的相對成熟, 風險投資機構與孵化器的合作非常密切。除了風投的合伙人在孵化器中擔任導師外,很多風投也參與了孵化器的早期的種子基金的建立。在完成孵化器之后,很多風投都會參與企業的進一步的融資。尤其是好的項目,風投都希望能一直保持聯系和合作。而孵化器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為很多風投機構推薦項目,讓自己孵化的企業走出去之后,也有很好的發展。比如 洛杉磯的LA Amplify就與Accel Partner, BC Capital, Greycroft Partner Tomorrow Venture 合作緊密,而洛杉磯另一家有名的孵化器 Mucker Lab則與KPCB等風投合作密切。
與大企業合作
除了和投資機構關系密切外,孵化機構和大公司的合作關系也相當關鍵。原因之一是眾多大公司有設立自己的創投基金,用于扶持初創企業。另一大原因是大公司往往是初創企業最好的客戶。比如Plug & Play, 硅谷的著名孵化器,就跟美國的Google、Facebook等,中國的百度、華為、TCL 等企業都有強的合作。他們定期會舉辦與大公司對接的活動,讓初創企業與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和創投人員進行交流。甚至初創公司直接為大公司提供服務。年初我到訪Play & Plug, 一家提供汽車導航服務的初創公司,就直接被大眾汽車看中,以不占股的方式投資三百萬美金。這種合作,對大公司來說,節省了直接組建團隊的成本;而對初創企業,不僅得到了良好的資金支持,也有了優質的客戶,為產品的研發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管理人才
一個不能被我們忽視的因素是,孵化器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也取決于其背后的運營團隊。大部分孵化器的創始人,都是有著豐富創業經驗的人擔任的。YC的創始人 Paul Graham, Idealab 的創始人Bill Gross,LA Amplify的創始人Paul Bricault,Techstars的創始人Mark Suster等都是成功的連續創業者。他們熟悉創業的整個環節,從融資、咨詢、媒體公關等各個CYE角度都對初創企業的需要和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于是他們也懂得如何建立一個好的管理團隊,來為初創企業服務。對于國內的園區,如果能在管理團隊中多納入一些有較豐富的創業、投資經驗的人,相信對整個園區的運作有很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要做好創業孵化,除了在硬件設施上要有一定的投入,在軟性服務方面更應該下功夫。借鑒全球最前沿的經驗,結合當地的優勢產業,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把所孵化公司的集群效發揮到最大。盡管美國的很多孵化器側重于初創團隊,而國內的一些園區所孵化的公司的階段跨度相對更大,我相信一些管理、運作的機制是共通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