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塑利潤中心的概念跟大陸不一樣。我們的利潤中心通常是看有沒有法人的身份,但臺塑要看一個對象能夠成為利潤中心,還是只能成為成本中心。比如一臺堆垛機就是一個成本中心,就要給這臺堆垛機下達每月的費用和每年費用,包括人工費、燃料和各種消耗等等,而且分解到無法分解為止。
三是成本管理。包括目標成本管理:將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公司、事業部、廠等各級成本中心,并與績效管理結合;以及單元成本分析:根據目標成本,逐月及時跟蹤實際成本與目標成本之間的差異,對成本差異形成原因,追根究底并找出主要矛盾。
臺塑采取“剝五層皮”的辦法,來開展層層成本分析:第一層是總成本分析;第二層是各公司層面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第三層是事業部層面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第四層是單個產品的單位成本分析與控制;第五層是單位成本的分析。成本控制就是要“追根究底”,用王永慶的話說,“我們臺塑就是靠這一點吃飯”。
這一點從臺塑的采購管理上也能看出端倪。
采購費用是“誰使用誰支付”。如果因為采購過量而形成庫存超標,臺塑的處理辦法是首先調庫存給別的兄弟企業用,但使用方只負責60%的費用,積壓庫存方需承擔40%的費用。這樣一來,采購的申請就變得精打細算。
四是資金管理。臺塑全集團只在一個銀行開戶,這個賬戶實施各公司內部資金的集中收付。與之相應,臺塑非常強調集中采購,集中采購比例達到95%,且非常有特色,分為“前臺”、“中臺”和“后臺”。
“前臺”是生產第一線的需求方,要按照臺塑集團的統一表格、統一要求、統一規定時間,將需求上報到集團總部。集團總部有一個采購部,所有的需求都報到采購部,由“中臺”采購部負責匯總、詢價。但這些工作都做完后,采購部在確定采購商并草簽采購合同后,送“后臺”資材審核組審核,審核完以后,整個采購計劃報到行政中心,由王永慶、王永在終審。審查、批準之后再返回到采購部,采購部這個時候才能實行采購。
這樣一個流程是互相制衡的,任何個人、部門都不能從頭到尾決定這件事情。而大陸某些企業,一個部門,甚至一個人就能決定這一件事情,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企業文化:寧拙勿巧,“甘蔗沒有兩頭甜”
早年臺灣有一批民營企業家經不起誘惑,沖進了股市、金融衍生品和房地產市場,剛開始也掙了錢,但是后來主業很多都垮了。原本為了錦上添花,實際結果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王永慶意識到“甘蔗沒有兩頭甜”,于是很早就給臺塑制定了三條戒律:不炒股票、不做復雜結構性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做房地產。
戒律保證了臺塑到今天是穩定的,沒有出現災難性的后果。那么多余的錢做什么?做慈善。王永慶在大陸捐了上千所希望小學,但非常低調,很少宣傳。
他做慈善也跟一般人不一樣,確定項目之后,從設計、采購、施工到監理全是自己公司的人做,希望小學建好之后才交給當地政府,也不去剪彩。
當然,企業總得賺錢,而臺塑的理念是:追求合理化利潤,而非利潤最大化。這從臺塑對待上下游的態度——共生共榮就能看出。在臺灣,臺塑會給下游企業留下一定的利潤空間。王永慶說:“如果下游沒有合理的利潤,他們死了我們就活不了。”
臺塑自己消化漲價的成本對策有二:降低成本;削減自己的利潤,只要在合理的利潤區間就夠了。這種“合理化”的思路貫徹在臺塑的方方面面。
王永慶很早買的一塊山地后來建成了養生村,類似我們的養老院,其結構合理,設計人性化,深得老年人好評。其中有兩個小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下。
一是關于沙發的。臺塑養生村里的沙發坐下去舒服,但坐兩個小時后就不舒服了,逼著人一定要站起來。為什么?擔心老人們坐得太舒服之后就不起來活動,影響身體健康。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他們是怎么設計出來的,這是臺塑的專利。
二是老人在衛生間洗澡突然暈倒后,怎么能在不驚動老人、不加重傷害的情況下進行救助?解決之道是在衛生間的門下裝了一塊虛掩的木板,只有服務員知道。
大家都知道文化是最高層次的體現,決定著人們的理念和行為。那么臺塑的企業文化是什么呢?四個字:勤勞樸實。這是王永慶母親傳授給他的,勤勞就是勤于用腦,樸實就是儉樸的生活習性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
王永慶請人吃飯,對招待所所長的要求是:客人要吃好、吃飽,但是不能剩,剩了就是你的責任。只要你去那吃過一次飯,你當時吃飯的所有信息電腦里全有了,下次你再來,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飯量多大,全知道。
臺塑很多年前投資了一家保健品公司,產品做好以后,王永慶先吃半年,臺塑員工免費再吃半年,最后才能給臺灣老百姓吃。
我接觸了不同層次的臺塑員工,其行為方式特別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拙”。臺塑藏龍臥虎,隨便拽個人出來問下教育背景都可能嚇你一跳,可都非常樸實,看不出來傲慢的東西。
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我詳細調查過,是因為臺灣人選擇職業的理念中首要條件就是文化、價值觀。個人的性格跟哪個企業接近,就去哪個企業,而非僅僅考慮薪酬因素。相對應,企業選員工最重要的標準也是文化、是價值觀。
這就容易理解了,因為留下的人都被既定的企業文化熏陶得越來越相近。因為價值觀相近,溝通成本就低了;溝通成本低,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也都大幅度降低。這種文化是發自內心的、內生的,不是一個標語或口號。
王永慶在總結臺塑企業發展時曾說,如果臺灣不是幅員如此狹窄,發展經濟深為資源所苦,如果不必這樣艱辛地經營就能求得生存及發展的話,臺塑是否能做到今天這樣還是個疑問。但無論如何,臺塑就是做到了。“合理化”的進一步發展正是止于至善,我們都該心向往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