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書業浸淫了近10年的朋友曾告訴過我,其實臺灣誠品書店并不靠書賺錢,它就像太平洋百貨一樣是個百貨商場,只是開辟出一塊空間用來賣書。事實的確如此,誠品在臺灣的旗艦店信義誠品有四萬平方米的空間,這其中書店只占一萬平方米,三萬平方米作為商場租出去給其它品牌。由于誠品書店的品牌效應,不少時尚精品、高端餐廳等全都樂于隨之而來。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分別是六成、三成的比率,可以這么說,書店是賺不了多少錢的,而其他百貨品牌才是真正賺錢的。以書店來燒錢建立品牌,然后借用品牌的影響力來盈利,這其實就是誠品成功的秘密。
北京萬圣書園的總經理劉蘇里也曾如此解讀過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它的商業模式與房地產生意關聯,通常是租一整棟樓,包裝之后,進行各類零售商品的組合,而書店的生意額度和規模在全盤中并不占據主導地位,書店本身更像是個招商品牌。”
對于誠品來說,它最大的價值并不是書店能賺多少錢,而是誠品品牌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當然建立書店品牌的前提得是不差錢。
字里行間
字里行間書店看起來是一家有點奇葩的書店,作為一家北京的書店,在幾年時間內,它從一家擴展到十幾家,并將戰線拉到南方,于南京、無錫開設分店,據說它們還打算在短期內將書店開到國外去。字里行間擴散的速度幾乎是史無前例的,在之前我只見到08年的光合作用有過這種速度,只是光合作用最終被這個速度拖垮了。
去過字里行間書店的人會發現,它與曾經的光合作用極其相似,都是在做一個圖書+百貨+咖啡的書店,它同樣希望百貨能夠成為書店的主要營收來源。但不同的是,字里行間由于被一個傳媒集團收購因而并不差錢,它現在做的正像是當年誠品做的——燒錢建立品牌——建立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聲量的品牌。由于有資本支持,字里行間可能在短期內的盈利壓力并不是非常大,但這一天對于每一個品牌來說都是來的越早越好。
在品牌層面字里行間似乎還沒有想得太清楚,它就像早期的誠品,也許未來某一天它會像今天的誠品一樣成功,這要取決于它的行業眼光和經營策略,而這些則又取決于足夠的資本支持,沒有資本支持去談行業眼光和經營策略其實是空中樓閣。
粉絲經濟戰略:萬圣書園
作為北京最具有人文氣息的書店,萬圣書園是北京“文化地標”之一,不少來這里的人將它視為一片理想圣地。與大部分書店不同,萬圣書園主營人文社科、哲學、法律等思想性專業書籍而很少有暢銷書。如果通俗意義上的80/20法則在這里也適用,那萬圣書園恐怕早已難以為繼。
萬圣書園之所以在這個時代能夠生存下來,跟它多年來培養的大批鐵桿粉絲是分不開的。KK說擁有1000個鐵桿粉絲的小眾藝術家能夠過上中產生活,那么擁有10000個鐵桿粉絲的書店也許能活下來。
創始人劉蘇里本身是個較有聲望的學者和活動家,圍繞著他的氣質建立起的書店吸引了不少擁有同樣氣質的理想主義者。季羨林曾經評價說:萬圣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為這個體系,有人專程從千里之外趕來拜訪,稱之為“朝圣”。隨著體系愈發強大,“萬圣”這個名字的含義漸漸由最初的“萬圣節”變成了“一萬個圣人”。這“一萬個圣人”大概就是10000鐵桿粉絲的寫照。在這10000鐵桿粉絲中,不少人海是“關鍵意見領袖粉絲”,多有報道說“季羨林、林毅夫、王石、劉瑜等都是萬圣的常客;阿拉善、壹基金等公益機構核心人物也在此出沒;浦志強等在微博上比較活躍的律師也來這里;中科院一些科學家,甚至黨政高層、異見人士也匯集在此。”這些意見領袖對于萬圣書園的品牌背書使得這里幾乎成了中國思想界的重鎮。
萬圣書園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這對于一個主要經營人文類圖書的民營書店來說簡直是個奇跡,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總有人堅持著理想,但這理想能堅持多久呢?也許20年并不算太長。
在方所書店的玻璃門上,有一句詩人也斯的贈語:“但愿回到更多詩歌朗讀的年代:‘隨風合唱中隱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聽。’”這句詩是一個美好的祝愿,但其實我們明白那個單純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