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大款和廚子不能同體?蘆葦就是這么一個例子,旁人常笑稱:“他是大款里做飯做得最好的,是廚子里錢包裝得最鼓的”。蘆葦聽完總是一擺手哈哈大笑,在他看來,他這個“廚子”是速成的,這個“大款”更是速成的。
一碗面改變人生
36歲的蘆葦正值本命年,退伍軍人、國企買斷職工、廣告經理、保險銷售、廚子、老板,僅僅度過3圈生肖輪回,身上卻擁有著相當數量的標簽。
如果將這些標簽以歲月為方向,像多米諾般依次推倒,就會發現有那么一碗面,將蘆葦的人生分隔為了兩截。前半截的標簽零散繁多,后半截卻只有兩個:廚子與老板。然而,在蘆葦看來,就是這僅有的兩個標簽,將延續完他余下的三分之二人生。
15歲入伍,曾在紅旗下熱血澎湃;19歲轉業回到家鄉南陽,在國企溫水中郁郁不得志;28歲趁企業改制,咬牙以2.8萬塊買斷14年工齡(工齡從入伍時算起);31歲前,跑廣告、賣保險、開網吧,在商海中跌跌撞撞,尋找方向。
“每個人的一生都像一碗面,酸甜苦辣的經歷都只是佐料,如何做出最適合自己口味的面,只有不斷嘗試后才能知道。”
從時間緯度上來看,那碗改變蘆葦人生的面出現在2008年。
2008年3月份,蘆葦剛剛轉手網吧,尋找新項目無果,帶著女朋友去“天府之城”成都散心,順便碰碰運氣看有沒有什么好項目。午飯時分,女朋友提出想吃四川的特色面點——擔擔面。于是,倆人邊走邊找,挑了天橋下面一家門面不大但異常熱鬧的面館。
50平米的面館塞滿了食客,“哧溜—哧溜”,吃面聲此起彼伏,排隊買面的更是從店內排到了門外。蘆葦點了一碗擔擔面、一碗牛肉面,盡管前面排著長隊,可不到五分鐘就吃到了熱騰騰的面。
“媳婦,味道咋樣?”
“好吃!我們倆換一換試試。”
蘆葦吃慣了北方的面食,初嘗南方的面點,只覺得香辣爽口、辣中帶麻,吃完后酣暢淋漓,就連一向對飯菜甚為挑剔的女朋友都贊不絕口。蘆葦當時突然靈機一動:北方人喜歡吃面,但卻很少吃過南方的面,如何把這家店復制到南陽,生意肯定不錯。
當機立斷,蘆葦馬上跑到店門前查看招牌上的信息,看看這家店是否可以加盟,馬上便聯系上了這家面莊的總部——重慶胡和記面莊。
廚子速成記
就在去年,一檔名為《嘿!小面》的紀錄片登陸央視,重慶小面紅遍全國。蘆葦所聯系的胡和記面莊,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主營小面的重慶面館。
聯系了胡和記后,蘆葦當天下午便從成都趕到了重慶考察項目。其實,當時蘆葦心中一直存在一個顧慮——自己根本不會做飯,如果加盟面莊,能行嗎?
“鹽少許,味精適量,油七分熱”,中國餐飲里的烹飪流程向來模糊,這就決定了一個廚師的經驗對于菜品的味道起了關鍵作用。也正因為這樣,對于不懂廚藝的“門外漢”而言,做菜似乎是件困難的技術活,更別提讓一個外行開餐館了。
“胡和記的加盟商里有95%以上之前都沒做過餐飲!”
在聽到總部介紹時,蘆葦很是吃驚:“難道做一家面館的門檻如此低?”
在詳細了解后蘆葦才明白,并非是面館的門檻低,而是胡和記面館的門檻低。這有什么不同?原來,餐飲連鎖加盟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將菜品口味標準化,在不同的連鎖店鋪中所吃到的口味必須保持相同。看似容易,做起來卻并不簡單。
上世紀90年代,麥當勞、肯德基闖入中國,受其影響,大陸餐飲一直在口味標準化的道路上反復探索,涌現出真功夫、鄉村基等一批快餐企業。但是,面食領域卻鮮有脫穎者,更別提細分之下的重慶小面。胡和記面莊作為小面領域率先“吃螃蟹”者,為了打造標準化餐飲體系,按照業務需求“倒推”組織架構,成立六大功能組織:
1.餐品與調味品研發中心——專業從事調料研發;
2.運營中心——拓展與管理連鎖店鋪,維護調味品生產供應系統;
3.凈龍生產分廠——生產胡和記系列食品、調味品等產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