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遇到的阻力
這樣看來,家樂福進入印度似乎是內外因都具備以致于水到渠成的事,但是事情遠不是那么簡單。
走在印度的街頭,你會發現一件很令人詫異的事。商店中井然有序的貨架前空空蕩蕩,而其他貨架前卻人流不息。采用整潔簡約的貨架,讓印度中產階級消費者感到壓抑和疏遠——他們更習慣于擁擠的集市和商店。購買者需要那種熙熙攘攘的感覺,商店中需要喧囂和討價還價,如果商店過道寬闊,那將會出現無人問津的情況。
所以,印度最大零售商Future Group故意把過道弄得狹窄,將貨物放滿了貨架,給人以印度常見的露天市場的感覺。當你置身于孟買購物中心的一家店鋪里的時候,會聽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的印度夜總會里流行的舞曲,看到的則是顧客們擠來擠去,選購合適的商品。這意味著,作為像家樂福這樣的國際化連鎖超市來說,將不得不改變自己原有的風格,俯下身子到這個世界大經濟實體之中的 “最反對超市”的環境中運營。
但還沒完,不必說復雜甚至是無理的規定到坑坑洼洼的道路,和冷藏設備的缺乏到天價的物業管理費,單單是獲得土地這一項,都是橫亙在家樂福等諸多企業之前的難題。在印度許多地方,土地使用權往往模糊不清,土地征用也受到各種限制性條約的約束。另外,從就業選擇上看,雖然零售業為印度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在印度人眼中,在這一行業工作并不夠體面。
由此看來,在印度的這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家樂福的運營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還遲遲不肯撤退的原因,還是看中了金磚四國之一的巨大的購買力,這樣的購買力對于任何一個零售商來說,都是不容忽視的。
政策壁壘
在印度,大量的零售小店鋪遍布于整個印度的國土。這是一種個人經營的類似于雜貨鋪的小店,店面通常不會很大,由店主自己或者親戚經營,或是以小推車和街頭小販的方式經營。數以萬計的店主和他們的依賴者是印度最大的反對黨印度人民黨的選民。不可否認的是,家樂福全面進入印度勢必會損害這些小店的利益,如果開在市區,其殺傷力更大,會將這些地方小型雜貨店摧毀殆盡。
2011年年末,執政黨國大黨決定向外國企業開放該國零售業,但在國會遭到了全面的反對。反對者對小商販的處境和就業情況表示擔憂。并且糟糕的是,與執政黨國大黨長期結盟的兩個盟友棄之而去,并警告,這一多年來最大的經濟改革舉措可能會對農民和小商販造成傷害,并將損失數百萬個就業崗位。這一事件對于家樂福進入印度的熱情來說,無疑是澆了一盆冷水。
但更令人心灰意冷的是,今年1月3日,印度總理、國大黨領袖辛格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表示在5月份大選之后將下臺,不會尋求第三任期。緊接著,呼聲很高、極有可能在大選中獲勝的印度人民黨在上月表示,如果當選,新政府將禁止外國超市運營商進入印度價值5000億美元規模的零售行業。印度的這一系列舉動,無疑為家樂福退出印度這一事件點下了導火索。家樂福高層決策者認為,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前景不明朗,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之下,決意撤出印度市場。至此,家樂福進軍印度的構想宣告失敗。
失敗的啟示
家樂福進軍中國大陸的時候,曾經很透徹地對中國地方政府的需求研究過。由于地方政府會把引入世界500強作為發展的政績,會給引入500強的地產公司一些優惠政策(引入其他超市比如臺灣大潤發時就沒有這些政策)。了解內情的家樂福等國際零售業大鱷會拼命壓低租金,由于大賣場帶來的巨大人流可以提升商業物業的人氣,地產商可以提高其他零售商的租金,所以也會同意家樂福、沃爾瑪的苛刻要求。所以,家樂福在大陸獲得了成功。
值得注意和玩味的是,家樂福也曾經進入過香港,但是被百佳打敗了。在與百佳的商戰中,家樂福忽視了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區別,一開始定位就是在都市中心區。然后在租金昂貴的都市中心地帶,毛利比較高、走更高檔路線的中小超市生存能力更強。像家樂福這樣的大賣場,支付昂貴的租金很難,業主更不愿意租給這個占面積大,合同時間長,收益卻很少的家伙。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百佳是和記黃埔全資企業,為了打敗家樂福,母公司可以給它以物業和方方面面的全部支持,這使它的成本可以低于家樂福,打擊性的促銷也會毫不手軟。
家樂福退出印度市場給我們上了一課,作為一個好的零售商,了解的東西應該是方方面面的,包括該地區的文化、經濟構成、宗教等——尤其別忘了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政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