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已經是一個熱得不能再熱的話題了,在金融領域從來沒有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熱度達到如此程度。
金融的本質是貨幣與信用,而互聯網的精神是“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為什么這兩件事碰到一起會這么熱?無非是強勢的互聯網一定要涉足經濟的制高點,無非是我們的金融業還不是那么的平等、開放。
第一,互聯網應該更加符合人性。
移動互聯的到來,使互聯網真正長上了翅膀,飛向高空,開始鳥瞰全景,藐視一切,其本質也很簡單,就是人機一體化,給移動手機賦予了生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一個視覺、觸覺,提醒及自娛自樂的人體器官,多了這個器官,人們實現了更多的信息互換,方便了物品購買,更便捷地貨幣支付,享受更多的好玩游戲。多少年前的小學同學也都拉入到微信群,新朋友多得數不勝數,場子多了,聚會多了,飯局多了。
現在已經到了什么程度呢?我們有的人可能一天不照鏡子,一天不洗腳,三天不理老婆,幾個月不看書,但幾乎沒有人一天不玩手機。我們看看上課的同學,開會的同事,飯桌上的聚會,火車地鐵里的乘客,動作幾乎是一致的:玩手機,看信息,特別是工作繁忙而頗有人緣的朋友,每天睡覺之前這也是必需的動作。豈不知由于玩手機,我們的視力在下降,頸椎在變形,生物鐘出現紊亂,睡眠質量在下降,人們的身體健康遭受了從未有過的打擊,我不是很清楚最近這一兩年醫患矛盾是不是與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但是人們從來沒有像抱怨污染和霧霾那樣抱怨互聯網對我們的影響。因為它好玩。更重要的是,看似每條信息都有價值,每個方塊都想打開,其實到頭來,發現沒有多少價值。
我們把打高爾夫叫做“綠色鴉片”,但是的確沒有發現那個鴉片還有多少巨大副作用,我們真的沒有發現。但是互聯網的“手機鴉片”危害未必小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而且它也肯定大于國粹麻將對我們的影響。當然肯定不如對打著麻將又玩手機的人影響更大。100年前躺著吸鴉片,100年后站著玩手機,重要的是當年吸鴉片的人比今天玩手機的人還少得多。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最近一個叫Ray Kurzweil的美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奇點臨近》,他講人工智能將在2045年全面超越人類。所以我們現在都有一種對互聯網驚慌的感覺。
“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免費、訂制,極致體驗,這都是一些多么人性的詞句,條條信息,各個產品都在挑逗著人們那敏感的神經及脆弱的心靈,當人們被這種所謂無數點狀的興奮與幸福浸泡時,一定開始出現衰竭與腐朽,我相信每個互聯網服務商都是在為客戶著想,不惜賠錢讓利客戶,體現的是人性的思考,但整體的結果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對人的身體及生命周期的侵占又是違背人性的、反人性的。
因此我強烈的呼吁,互聯網企業多開發些避免騷擾信息、避免重復信息,能自主選擇個性信息的軟件功能,盡量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符合人的個性需求選擇,使我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充足睡眠,鍛煉身體,閱讀書籍,健民強國,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第二,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
不管互聯網發展到哪一步,其銀行、保險、證券、信托、期貨、資管、財富的本質特征并不會發生變化,因為互聯網本身永遠不會也不可能創造出金融;ヂ摼W只是努力把金融換個玩法。金融與互聯網的文化本質是對立的,金融更多的是強調理性謹慎,而互聯網是自由開放。美劇《紙牌屋》里一句臺詞“理性與非理性是互補的,兩者分開的話,力量就會小很多”,用它形容今天移動互聯網是再恰當不過的。
盡管金融與互聯網都十分強大,但當理性謹慎的金融與自由開放的互聯網真正全面融入的時候,整個世界將發生變化。金融最大的成本是人工及交易成本,而這正是互聯網得天獨厚的優勢,當我們把巨大的人工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并讓利客戶時,社會的實體經濟也將活力大增,金融的力量也將呈幾何倍數放大,這是無疑的。
但互聯網草根金融并不能代替真正的互聯網金融,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一定是互聯網在金融全產業鏈的運營和滲透,現在這只是一個皮毛的東西。我剛才跟馬蔚華行長講:我們搞的余額寶等這些東西實際上95%都買了貨幣基金,貨幣基金基本上又都存到銀行去,其實就是挪了一個存款的地方,這不叫金融。所有的東西都是皮毛,距離真正的金融滲透還有十萬八千里。我們說真正的互聯網金融絕非是簡單的買一個類存款產品,在此我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大家可以想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目前來講,互聯網金融熱非常強,真正關心的是互聯網和金融界的人,當然這是無疑的。但是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問題是我覺得金融人對互聯網的認識進步的速度可能要比互聯網人對金融知識認知速度快的太多,現在比如說我們要考試,不講技術問題,對互聯網理念的理解,金融未必比互聯網差。如果考金融的理念和知識,可能有更大的差距。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方向應該是非常清楚的。
現在互聯網金融產品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金融還不夠發達,我們的資本市場,特別是銀行存款還沒有真正實現市場化。這個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很快就會解決,這和互聯網本身沒有關系。因為這是我國金融市場化程度不夠造成的。
Google的領導人曾說過,銀行的競爭激烈、利潤率低,Google沒有什么理由涉足這一艱苦卻未必賺錢的領域。為什么說美國互聯網金融草根沒有這么烈性,說明美國這樣一個金融市場非常發達的國家他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和我們是有本質不同的。反過來講,我們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一定不能被表面的現象所誤導,一定要真正滲透到互聯網金融的各個領域,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公司講,金融里面最復雜的是保險,但是大家可能對保險的了解也是最少的。十年以后保險應該是客戶自主設計產品,我們應該把風險因子列的非常清楚,讓它碎片化,然后我們將來的理賠不需要理賠員,可以客戶自助,有了這個網絡以后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客戶自助的理賠,他可以自己更放心,讓客戶更信任,我們成本降低,這些思想在金融企業里面已經滲透到我們血脈之中。我堅信十年以后如果中國有十家偉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至少七家是現有金融機構對互聯網的滲透和發展,另外可能有三家是現在互聯網企業通過收購和設立金融機構來達到和實現,否則不會出現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因為做金融的人對互聯網的了解認識已超過了做互聯網對金融的理解。如果沒有金融人才和金融風險的認知,一定不會出現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缺乏風險與謹慎原則的金融互聯網,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意味著金融體系的崩潰。
第三,互聯網精神與思想是偉大的。
“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互聯網文化,“極致體驗與平臺思想”的互聯網本質追求,“大數據、云計算”的廣泛應用,是異乎尋常的偉大。互聯網思想是偉大的,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比互聯網思想更偉大的思想,因為它不僅符合社會的進步文明,而且會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驅動力量。但這不僅需要金融人士,也需要互聯網人共同承諾和實現互聯網精神。
他們倡導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文化和精神,對社會的進步有極大的意義。但是互聯網企業是不是都是開放的?也未必。我跟馬云、周鴻祎在一起聊天,發現他們都不用微信,他們也是非常實在的。所以說他們也是有強烈的風險意識,也需要更大的開放。
從這個意義上講,包括金融管理在內的全社會應該更多的容忍與支持互聯網的應用與實踐,作為金融企業能把互聯網精神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并付諸實踐,我相信它一定能成為一家偉大的金融企業。
說到這里,大家一定知道我不是一個唱反調者,其實我是互聯網金融堅定的支持者。我準備給清華五道口捐2000萬元設立以互聯網研究為主的金融創新中心。我去年就在集團內部組建了五個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團隊,包括集團3個,產險、壽險都有,發動公司內部設立了上千個微信群,自己的手機也有近百個微信群,因此也成了極大的受害者,我高度贊賞互聯網不僅要產品人性化,更要符合人體機能及健康需求的人性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