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在于,接受教育者自身的變化
李豐:IDG資本合伙人
我曾在新東方任職八年,覺得教育是一系列事情的組合:聽老師講課可能是其中最大的部分,還有感受氛圍、與老師同學的交流、測試、咨詢,恨不得在那兒談個戀愛也包括在內。它不是一件事,而以前的互聯網只提供了枯燥的教學本身,并不是綜合的服務。尤其對于素質教育或者興趣教育,其驅動力沒那么強。只有產品體驗做好才能克服惰性,當然,那時候互聯網也沒有太有趣的玩法。
而到了這個時代,最大的變化是接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們如何分配時間:之前大部分時間花在線下,在線教育對他們來說是不自然的;現在大家把生活習慣中的很多事都搬到互聯網上,所以互聯網才有可能做較復雜的教育服務,人們也容易接受。
我理解的教育本身是一個客戶需求驅動的生意,你需要找到一個正在變化中的用戶群,找到他們正在越來越互聯網化的時段,而他們的改變就是機會;教育也是一個需要平衡于商業與價值之間的生意,如果過于理想化,商業化就會很慢,過于商業化又會沒有美譽度。
我自己會把在線教育分為教學工具、教學內容和綜合式教育,即線上線下都有而且相互輔助的模式。現在國外這些新模式五花八門,不管是社交化、移動端,也都是探索階段。教什么東西不是關鍵問題,只要是單向的內容類而不是練習為主的,就容易被互聯網化;工具類教育App是有前景的,只要它們能夠保持讓用戶在線且高頻地使用。
最近恰好與很多打算創業的“擬創業者”聊天,他們都想做在線教育。之前一批教育行業的創業者背景并不突出,俞敏洪、曹允東算是其中知識程度高、背景經驗比較好的。這些擬創業者的背景都很優秀,他們覺得教育這個行業本身已經足夠大了,還沒有大企業冒出來,中國也到了出現更多公司的階段。
但是對在線教育來說,國外比中國的接受程度更快,中國可能還要等。美國人在互聯網的使用習慣上比我們早許多,大概2003年到2007年中國還在娛樂化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商務化了;中國剛開始社交化的時候,Facebook都發展到頂點了。而且國外的收費習慣比國內好。
在線教育會是學習的革命
劉二海: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
在線教育可能是一場學習的革命,看看新浪、網易等國外大學的公開課多么受歡迎,就知道人們的學習熱情了。知識曾經作為一種特權,只有少部分人能獲得;今天,通過網絡教育,優秀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
這也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作為創業公司,如何切入是個問題。課件是在線教育的核心,畢竟用戶來聽的主要是看內容,如何制作出精品內容是關鍵。早年,新東方就是靠好的老師來吸引人的,華爾街英語的課件做得吸引了很多白領。學習社區通過用戶產生內容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但還無法替代精品內容。
以課件相關的生意為例,韓國的Megastudy的創辦人原來就是優秀教師,所以,創業公司可以與優秀教師合作,建立優秀課件。另一種是通過提供工具讓優秀的教師上來,通過這個平臺來銷售自己的課件。從課件的形式上看,3D、富媒體、虛擬現實等技術會廣泛應用;從學習的科目上來看,一定會從英語學習向更廣泛的方向擴展,比如會計、考研、計算機軟件等等。
在線教育的優勢是: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學習,而且可以重復;增加邊際成本很低,甚至趨近于零,容易擴張;優秀的內容可以廣泛傳播。缺陷是:如果只有一個人學習,可能不能形成“三人學習”的效果,與老師的互動、學生的自制力都是問題。沒有人監督,保持精力集中是困難的。有的課件設置了計時器,到了一定時間學生必須點擊才能繼續,否則就會停下來。
還有產權保護。如果辛辛苦苦做的課件,在網上的拷貝不能有效控制,則業務很難真正發展起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