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養老元年
在石力看來,東方太陽城十余年的“潛伏期”到今天才真正享受養老產業的紅利。事實上,十余年前,中國也并不缺乏養老需求。中國式養兒防老的觀念一直在抑制著消費的增長。但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愈發凸顯出來。
而觀念也開始隨之發生變化。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閻青春稱,中國一直以來對失能老人的關注度不夠。他透露,2010年,中國完全失能日常生活需要全護理和照料的老人已經增加到1084.3萬人,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240萬人。
失能老人的護理難題給子女帶來養老壓力。這一人群的增加,將打破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養老產業的剛性需求或將釋放。2013年被專家稱為中國的養老產業元年。諸多政策利好在2012年獲得通過,這些政策的紅利也將在2013年得到釋放。
首先是養老性質的界定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2012年7月24日,《民政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下發。《意見》首次提及“民間資本舉辦的養老機構或服務設施,可以按照舉辦目的,區分營利和非營利性質”。
《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鼓勵民間資本舉辦養老機構或服務設施;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提供基本養老服務;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產業發展。《意見》要求,落實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優惠政策;加大對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資金支持;加強對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指導規范。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為養老產業大開“綠燈”。比如,在對養老設施給予財政補貼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臺政策,使得營利性養老機構同樣能拿到補貼;在養老設施土地利用這一最關鍵的問題上,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將養老地塊納入供應計劃;而對于養老產業最核心的服務環節,則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力度。
春江水暖鴨先知,投資者的嗅覺早已聞到政策的利好。除了地產商,保險行業的企業,如新華保險,泰康人壽、中國人壽、新華人壽和合眾人壽等也都紛紛涉足養老產業。這些企業已在全國各地“圈地”,試圖分一杯羹。有統計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單是保險業以“養老社區”為名獲得的土地,就已超過2萬畝。
養老產業困境猶存
“整個市場主體缺乏熱情,包括很多企業對于養老項目的開發更多停留在口號上,缺乏實質性的戰略規劃。”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培訓與發展部主任涂朝暉說,這是因為養老產業的最大難題是盈利模式不明確,市場尚沒有形成可行性的發展模式。
養老地產高風險、高投入、回收慢的特性讓投資者望而卻步。養老社區的成本都要比普通的商業地產成本高出許多。養老是一個產業鏈,不只是賣房子等硬件,更需要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的參與,這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突破養老產業盈利新模式。
長期以來,土地都是養老機構發展進程中的瓶頸。這一問題直到今年年初,北京等地將養老土地納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才有所緩解。但難題依然存在,北京市國土局內部曾就養老綜合用地的組合比例和項目能否出售等問題引發爭議。
對于保險企業也是如此。盡管對保險企業進行不動產投資有所“松綁”,但保險公司直接進入養老地產還有一些限制。2012年7月,保監會就明確保險公司不得以投資不動產為目的,運用自用性不動產的名義,變相參與一級土地開發。
而對于那些試圖進軍中國養老產業的外商來說,外資養老機構在融資服務、財稅支持、土地使用、醫保定點等方面先天不足,成本較高,無法平等參與競爭,使得這個行業難以吸引大規模的外資進入。目前的方法是與本土資本進行結合。
政府一方面鼓勵民間資本的進入,一方面又對此有諸多顧慮和限制。北京吉利大學健康產業學院院長烏丹星在解釋為什么很多養老企業以房地產的模式在運作時稱,就是因為規則不明確,投資者想到的肯定是先賺到錢再說。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閻青春一直提議,要把養老服務市場劃分為兩個市場,即基本養老服務市場和高端的營利性養老服務市場。即“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唯有此,中國的養老產業才能真正迎來商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