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化介紹:
印度83%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本為古代婆羅門教法典,為印度教所繼承)對嫁妝規定道:“媳婦如能帶來充足的財富,女性受到尊敬,神就喜悅。一切愿望幸福的男人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繼續供給女兒各種裝飾品、衣物及食品,一個妻子在婚后如果是違背了她的丈夫,她在來世會變做一條野狗。”
印度教把人從高到低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姓以及不可接觸者(賤民)。種姓越高,地位也越高。在婚姻方面,男子可以娶同種姓及低種姓的女子,而女子則只能嫁高種姓及同種姓的男子。高種姓的男子一般只有在討不到老婆的情況下,才會娶低種姓的女子,這種情況叫“順婚”。而絕不允許高種姓的女子下嫁低種姓的男子,即“逆婚”。低種姓女子嫁到高種姓家不但意味著自己的子女從此出身高貴,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凈化,與神的距離更近了一步,這是低種姓女子改變地位的惟一的辦法。因此低種姓的女子為了能達此目的,就用豐厚的嫁妝作為吸引高種姓男子“眼球”的手段。另一方面,高種姓的女子由于“逆婚制”的存在,可供選擇的擇偶范圍非常小,為覓得如意郎君,也不得不陪以厚嫁。
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按照印度教的習俗,家中男孩不僅肩負著家族傳宗接代的重任,而且在父母歸天的火葬儀式上,如果沒有兒子親自點燃火葬柴堆,父母的靈魂將無法升入天堂,男女地位嚴重不平等。兒子多也意味著多了一條生財之道,結婚時可以大撈女方一把,是潛在的財富。
而在印度嫁妝的多少也直接決定新娘在婆家的地位,百萬甚至千萬的嫁妝成為女方父母最大的負擔,比較貧困的家庭嫁女兒基本要傾家蕩產。在印度結婚時,男方理直氣壯地向女方索要財物!如果沒有嫁妝,或者嫁妝達不到男方的要求,那么必定成為被恥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對象,甚至發展到迫害致死的地步。這種有關嫁妝的慘劇幾乎每天上演。不少家庭為了能使女兒嫁出去,且婚后不受夫家刁難,只好到處籌錢,最后落得傾家蕩產。印度有句俗語“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產折騰光”,這是對印度社會的真實寫照。嫁妝的價值平均占到了新婚夫妻婚前財產的68%,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乘龍快婿一定高興;楹,如果男方對女方的嫁妝不滿意,就會反復逼迫女子回娘家再索要,這個索要的過程可長達幾年之久。如果未果或還不滿意,男方及家人就會對該女子進行謾罵、毆打,甚至將其燒死、毒死、餓死、渴死、淹死。有些女子實在不愿再回娘家去向一貧如洗的父母索要,但又不堪忍受婆家的百般折磨,只好自尋短見,一了百了。
據印度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上世紀90年代因嫁妝問題被虐待致死的婦女每年約有7000人。2000年新德里平均每12小時就有一名女子因為嫁妝問題而被活活燒死。進入21世紀以來,嫁妝命案發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長,每年約有9000名印度婦女因為嫁妝達不到婆家要求而喪命【創業網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