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看著報告,我在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是否成立?重要的一個結論就是現在新的巨頭會取代老的巨頭,實際上現實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當前移動互聯網領跑的三大巨頭,首先是蘋果,其次是Google,然后另外是微軟。微軟PHONE7就要發布了,這可以說是開山鼻祖,隔了一代,可以說是祖師爺了,Google是桌面互聯網時代的領袖,微軟是PC時代毋庸置疑的領袖,那么微軟是winter的領袖,他們看不出有任何的現在領導拋售的三大巨頭看不出有任何被取代的跡象,反而是手機新來者有取代老的巨頭的跡象。傳統手機巨頭時代實際上舉步維艱,包括黑霉、包括諾基亞,他們在10幾年都就進入市場了。為什么在之前那四代,大型機、小型機,PC,到桌面互聯網,為什么都是新巨頭取代老巨頭,這個都非常清楚,現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為什么搞不清楚誰是統治巨頭是不是由將來的巨頭代替現在的巨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PC我們不去考慮了,大型、小型機我們就不去想了,我們看PC和桌面互聯網的時代,大家各司其職,產業鏈完全非常清晰,從網絡運營,從硬件制造,操作系統,應用系統,包括內容和服務,不同環節界限非常清楚,并且他的交易安排關系非常明晰。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越線非常明顯,每一個都想試圖往上、下游去試探,包括傳統的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傳統的終端制造商,沒有自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建立統治的地位,從而留下其他環節一些機會,相互侵入一些機會。這是其一。
第二個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久以來很多會議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到了現在有一個明確的共識。移動互聯網到底是一個桌面互聯網的一個延伸還是獨立的嶄新的存在?之所以一直以來以這個討論,從側面說明這個問題不是非常清晰的結論。從桌面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不是一個革命性的摧毀性、破壞性、跳躍式的發展,因此互聯網、PC時代的巨頭挺入到移動互聯網領域并占據統治地位,就不足為奇了。實際上,三年以前,第一代Iphone發布以前,包括中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大家都信心慢慢,美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遠遠落后于日本和中國,我們在新的這一撥里面已經搶了一些先機,但是轉眼間三年以后我們來看,硅谷又成了全球移動互聯網的中心,那我們怎么理解這個現象呢?有機會我們可以再交流。但是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從桌面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權力時代更替已經完成了呢?那么,我們現在正在熱火朝天尋找下一撥巨頭,是不是已經出現了呢?我認為答案有兩個,一個可以說是,因為現在的Iphone,還有微軟的縫隙,在移動互聯網看不出動搖的跡象。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不是。我認為中國移動互聯網還有機會,怎么來講這個問題呢?實際上,大家可以看,我這邊有一個圖片,大家看不到,我念給大家看。前三代,包括大型機、小型機,PC,從世界級的公司都沒有中國公司的身影,一直到第四代才出現中國的公司。我覺得是這樣幾個原因,一個是中國產業發展這么多年一個發展的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中國就要出現這樣的公司。再一個就是說,從前三代純粹是商業和技術的競爭,一直到第四代出現了從技術上轉移到另外的領域,包括內容,包括文化,包括服務,語言和文化,正確的把這個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世界上存在著兩個互聯網,一個是中文的互聯網,一個是英文的互聯網,不論是從用戶群還是商業,中間交集幾乎為零。因為互聯網的巨頭包括Facebook、Google、youtube、twitter。
在中國的互聯網就是QQ、百度、淘寶,包括新浪等媒體,為什么會這樣子呢?這個實際上想一想,也很簡單,因為這個因特網是以美國為主,他以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推到全世界是不奇怪的,是中國,包括語言文化、法律,美國互聯網進入中國,現在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從另外的角度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想出國,在可預見的將來看也是不可能的。當然了,美國具有一些先發的優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國都領先,尤其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是以美國的市場經濟體系為藍本,包括金融體制的建立,當然中國有自己的社會意識形態的框架,所以說就是拷貝美國公司是天經地義的,在一個社會里面出現的商業模式美國出現很正常,我們從它身上拷貝很正常,但是美國公司即使他領先,他想進入中國,現在大家可以看得到,這是不可能的。當然了,實際上現在大家可能有人說Iphone不是進來了呢,實際上蘋果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有這么線上線下的問題,蘋果借助他在手機行業的影響力進入中國,但是我不認為這個是中國主流市場的主流現場,Iphone不論怎么樣會是一個小眾的市場。從另外的角度來講,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可以打到獨立支撐中國互聯網的經濟體系,這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在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我們認為將呈現這種現象,將會出現兩個移動互聯網,一個是英文移動互聯網,一個是中文移動互聯網,英文由美國來主導,中文網由中國公司來主導。這是毫無懸念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