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ombinator創始人,著名天使投資人PaulGraham投資了80多家創業公司,堪稱互聯網創業領域的教父級人物,經常被人問到“哪些錯誤會導致創業失敗”。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PaulGraham嘗試開出了一張“創業失敗的18個錯誤”的不完全清單,希望幫助創業者察覺到自己正在做不應該做的事情。最近,一篇文章《25則“驗尸報告”—創業失敗者啟示錄》也受到關注,作者的出發點與PaulGraham類似,雖然成功不可以復制,失敗卻可以盡量避免。
有趣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創業者們并不同意這個看法。YouCastr創始人說他讀過PaulGraham的幾乎每一篇文章,但“事非經過不知難”,不親身經歷一遍是很難體會到其中道理。他在創業失敗后經驗總結中寫道,希望自己的特定經歷與個人體驗,能成為PaulGraham創業文章的一個注腳、一個背景詮釋。IonLab創始人則更是夸張,建議創業者們停止閱讀一切創業指導文章或圖書,因為每一小時的閱讀,至少需要創業者此前有三小時以上的實際經驗才能理解其中內容,又至少再需要三個小時的實踐運用才能吸收。即使這樣,也很難把這些經驗教訓“內化(internalize)”。IonLab創始人說,他讀PaulGraham文章時一直想,這些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輪到自己創業一定能做得更好。當他創業失敗,重讀PaulGraham時,卻發現說的就是自己,驚出一身冷汗。
從某種意義上說,導致創業失敗的錯誤只有一個——沒人需要你做的東西。如果你在做的東西是用戶需要的,那么你至少能夠生存下去,其它的問題都可以逐一解決。但如果你在做的東西不符合用戶的需求,那就死定了,任何事都改變不了這個結局。
25則創業者失敗教訓總結,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個人有創業沖動,正好想到了一個自以為絕妙的點子,或看到了一個自認為很大的機會,就不管不顧投入進去。
Wesabe創始人總結與Mint競爭失敗:“最重要的是盡一切可能讓用戶滿意”。“我們(Wesabe)有偉大的目標,要幫助用戶作出更明智的財務決定,但如果產品不好用、用戶不去用,所有的目標都失去了意義。”
eHarmonyforjobs創始人想到了一個自動匹配求職者與用人企業的點子,僅僅咨詢了身邊朋友們得到認可,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創業。在過程中,才認識到,“他們(指自己的朋友)只代表了不需要付費的求職者,而最重要的需要付費的企業客戶卻沒有去調研”。甚至,在深入HR行業一段時間后,才知道這是一個過去幾年被無數人想到、嘗試并驗證失敗的模式。
BricaBox創始人最終認識到自己要解決的只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不是“商業問題”。技術人員創業,“自撓其背而止癢”當然沒錯,但最好是“一個更具通用性的可推而廣之的解決方案”。他總結道,解決技術問題,更應該是發起一個開源項目,而不是創辦一家公司。
Xmarks也是典型的技術人員創業。Mozilla基金會主席,自己卻用Safari不用Firefox,因為需要在5臺不同電腦上工作,而當時Firefox沒有書簽同步功能,所以開發了Xmarks。他們當時想法是,用戶收藏網頁相當于一次投票,可以做出一個更好更智能的搜索引擎。請了可用性專家和用戶測試,才發現“人們搜索是想找到特定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得到某個主題領域內的一組權威鏈接”,“驚訝”地發現“做搜索測試時,人們在電腦前坐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搜索自己的姓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