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囤積在香港的來自美歐日的熱錢規模大增,狂賭人民幣升值,伺機通過銀行匯兌、貿易和投資三種方式進入內地,最終進入樓市和股市進行投機。
囤港熱錢規模大增
23日,中銀香港等許多內地在港金融機構分析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流入內地的以港澳臺儲蓄資金或投機資金為主,但現在既有來自歐美的資金,也有來自日本的熱錢。“可能東南亞其他國家由于低利率,與中國內地有利差,很多資金都進來了。”中銀香港分析師黃明表示。
香港金管局發言人透露,今年香港80億元人民幣兌換限額到9月底時還剩余一半,但在10月下旬就被用盡。也就是說,一個月之內就用掉了40億元人民幣兌換額度。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有大約6500億港元的熱錢囤積香港伺機進入內地,而那些換成人民幣的資金去向就更加明確了。
香港大福證券分析師劉婭對記者表示:“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外匯是沒有管制的,基本上一天來個一千億美元或幾百億美元,是沒辦法阻止的。”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專業委員溫天納形容說,世界各地的資金在香港就像流水一樣自由,可以流入股市、樓市,也可以流回西方國家。而這些資金要進入中國內地,香港則成了中轉站,渠道就是銀行和各外幣兌換點。
熱錢多渠道涌入
香港有關金融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在銀行兌換和匯錢兩個環節上,熱錢在香港都有機可乘。盡管香港的銀行基本都嚴格執行特區政府的規定,即每一個本地居民每天只能兌換2萬元人民幣、匯8萬元人民幣到內地,但還是可以采用在各家銀行開戶、螞蟻搬家的方式,讓熱錢通過銀行流入內地。
據了解,囤港熱錢公開進入內地的另一種方式,就是通過貿易渠道和外商投資渠道。按香港的規定,貿易和投資資金是不受兌換和匯款數量限制的。記者從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一份報告中了解到,外管局最近的專項行動顯示,熱錢違規流入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貿易和投資領域,方式五花八門。有關案例顯示,部分加工貿易企業利用價格做文章,即通過高報工繳費、虛增可收匯額度和轉移定價等方式達到多收匯、多結匯目的。外商投資項下的熱錢很多與“虛假外資”有關。部分外資企業雖有真實項目,但無真正“外資”,有的干脆就是“空殼企業”,所需外匯通常通過中間人與地下錢莊之間進行交易,資本金結匯后用于歸還地下錢莊或境內外出資人。
“熱錢進入的重要目標就是股市、樓市,以獲取資產價格上漲收益,這符合熱錢的投機套利本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