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片水域,養一池魚。在羅非魚之鄉———高要白土鎮,這里養殖的羅非魚聞名遐邇,其中“長壽羅非魚”更是名聲鵲起,成功從宋隆河游向五湖四海。近日,一條從高要白土鎮游出來的“長壽羅非魚”在番禺五湖四海國際水產批發市場現身,吸引了不少眼球。
根據這條魚的主人黎來基介紹,長壽羅非魚,選取三至四年魚齡,規格3 至8 市斤的羅非魚,采用網箱實現吊水、瘦身、脫脂、去泥腥味,使之肉質更鮮美,口感更清爽。
一個農民:黎來基
黎來基,這位高要市大興羅非魚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在他的內心深處,埋藏著一個多年的夢想——打造一個屬于羅非魚之鄉的羅非魚品牌,并把它銷往五湖四海。黎來基養了幾十年的魚,賣魚難的問題時常困擾著他。“漁民靠天養魚,靠人賣魚。風調雨順時,魚好養,但魚養大之后,由于流通不順暢,賣不出去;遭遇金融風暴,出口不順的時候,價格低得離譜,銷售更困難。反正不管養殖是順境還是逆境,養殖戶都是弱勢群體,賣魚時缺乏議價能力一般只能任人宰割,一年下來只能賺些辛苦費,有時甚至還要虧本。對漁民來說,不管市場風向如何,塘租照給、高企的飼料成本也只能照單全收,養魚很難有錢賺。這不能不說是養魚人的一種悲哀!”長期以來,養殖戶賣魚難的困惑一直困擾著黎來基,迫使他不得不去想辦法,嘗試著找出破解賣魚難的渠道。
羅非魚養殖業究竟應該獲取多少合理的利潤?魚的銷路怎樣解決?黎來基不知所措,十分迷茫。
一條新路子: 網箱養殖大規格羅非魚
2008 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凍災給養殖戶造成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損失。而這場洗禮則讓他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凍災的時候,魚塘的死魚觸目驚心,養殖戶欲哭無淚。心痛之余,我更加心急如焚。怎樣才能減少甚至挽回養殖戶的損失?作為合作社的領頭人,我覺得自己的責任很大,必須闖出一條路子來。”黎來基在回憶當年凍災的時候如此說,“這場凍災更加讓我認識到,被動的待售不如主動出售,魚的銷路不解決,養魚沒有希望。”所謂窮則思變,面對著滿塘的死羅非魚,黎來基愁眉緊鎖,計上心頭。“為什么一定在羅非魚長到幾兩重的時候就賣掉呢?而且如此賤賣?”黎來基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魚繼續養大再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黎來基看來,危機即生機。此時此刻,他似乎抓住了一條羅非魚的救命稻草,找到了一條拯救羅非魚的新路子。“幾兩重的魚先不賣,繼續養殖到 3、4 斤以上,然后轉養到網箱吊水一段時間再考慮高價出售。加工廠做冰凍出口,我就來把鮮活內銷。”新想法讓人興奮,黎來基決定自己先來試養。2009 年初,黎來基僅僅買網箱設備就花了 30 多萬。這筆錢對黎來基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這是一個冒險的試驗,成功與否在此一試。”黎來基孤注一擲,要求自己只許成功不可失敗。可事與愿違,匆忙上陣的黎來基還沒有熱身就摔了個大跟頭。對于黎來基來說,網箱養殖還是一個新事物,他并不熟悉其中的養殖規律。而網箱在他設計的養殖環節里,是用來給大羅非魚吊水的,如果在此環節出錯,那將前功盡棄。“試驗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么順利,由于初步接觸網箱,我遭遇到了一些技術上的困難。在開始試驗的半年時間里,我一共損失了十幾萬。”初次失敗讓黎來基倍感困惑和失落,“當時是在深涌水庫試驗,一時間,我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為了避免損失擴大,我暫停了試驗,把死魚全部賣給了冷凍廠。”黎來基并沒有氣餒。每天,他坐在魚塘網箱邊上,一邊抽煙,一邊看著網箱出神,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做了很多事情都獲得過成功,而養魚是自己的老本行,且思路這么好,為什么實際上卻行不通?究竟哪里出了問題?”望著塘里的網箱,一個個問題直打在黎來基的身上。他覺得不可以就這樣放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