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30年,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戰略模式滿足了這個階段企業的核心需求。隨著中國市場由產品營銷競爭轉入產業營銷競爭,企業必須對自身所處產業的特性有清醒的認識。那么,如何實現由產品營銷戰略向產業營銷戰略的轉型?產業營銷戰略模式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價值何在?
從產品營銷到產業營銷
為什么從毫無創新的產品起家,最后成為中國食品產業各細分行業的領軍品牌的,是沒有產品優勢的金絲猴、娃哈哈們?
為什么格蘭仕的價格戰成就了一個世界級品牌,而長虹們的價格戰卻使中國家電陷入低潮?
為什么國人皆知青島啤酒(600600,股吧)是中國啤酒的第一品牌,但中國啤酒的第一銷量品牌變成了華潤雪花?
其實,根本原因是市場的競爭已經由產品營銷的競爭轉入產業營銷的競爭,由終端、顧客的要素競爭轉入產業競爭、全價值鏈競爭。這就要求營銷戰略模式的轉型:傳統的產品營銷戰略只能解釋及指導企業靜態的、內部的要素優化,缺乏對持續增長背后的真正規則即企業成敗決定因素——產業結構的洞察。
中國營銷從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C(顧客、成本、便利、溝通)到6P(顧客、價值、產品、渠道、傳播、品牌)等各種理論,其立基點都是以企業為中心的封閉式要素規劃與優化。這種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戰略模式,是中國企業普遍采用的營銷組合方式。理論上雖然有將中心位置的“產品”換成“顧客”、“價值”、“品牌”等,但只是著眼點或視野不同,戰略導向的自閉性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見圖1)
中國改革開放只有30多年,產業仍然處于“爆發性恢復”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成功企業的最大共性是快速把握機會、優化內部要素效率,產品營銷戰略模式正好滿足了這個階段企業的核心需求。而現在,中國市場已經進入競爭激烈的的復雜階段,一場發生在所有產業里的以產業主導權(資源供給權、產品定價權、市場份額、客戶端等)為目標的競爭已經開始。
在產業競爭大潮下,注重內部要素優化的產品營銷戰略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競爭形勢的要求,需要新的營銷思維與營銷方法論,即產業營銷戰略模式來指導企業成功參與未來的市場競爭。
什么是產業營銷戰略模式?
格蘭仕在微波爐行業,娃哈哈在飲料行業,蒙牛在液態乳業,如家、錦江之星、漢庭、七天在經濟型連鎖酒店行業,華潤雪花在啤酒行業,雙匯、雨潤在生豬產業鏈,國美、蘇寧在家電零售產業,當當網在圖書零售行業……中國市場的競爭關鍵詞已經不再是產品、品類、顧客、促銷這些產品營銷戰略模式下的熱點詞匯,而是產業。
以產業市場為起點的營銷戰略模式,不再是以傳統的STP(細分—目標—定位)或者以某一競爭要素(產品、顧客、品牌等)為核心構筑的企業營銷戰略體系,而是需要通過對產業現狀的研究,判斷產業結構、趨勢、驅動力等特點,再與企業實際相結合,制定企業營銷戰略的模式。簡單地說,就是以客觀現實的產業結構為起點構建的新營銷戰略模式。包括三個步驟:市場洞察,競爭要素與策略(關鍵成功因素),構建商業模式(協同性與創新)。
由此,企業制定營銷戰略的思維方向需要進行180度大轉彎——中國企業必須對行業市場特性有清醒認識,對不同階段的企業戰略重心有準確判斷,才能展開有效的市場營銷戰役,突破快速做大的規模瓶頸。其基本方法是:中國企業需要以對行業所處階段、趨勢及本企業的發展定位的判斷為核心,依據不同市場下的關鍵成功要素與核心增長引擎,重新配置企業資源,形成戰略藍圖,并圍繞這個基本戰略構建運營操作系統。
中國市場以顧客、價值、產品為中心的“封閉”營銷戰略模式已經走到盡頭,“由外致內”的營銷戰略,才是驅動企業增長的強勁引擎,更是爭奪行業第一品牌的法寶,我們稱之為產業營銷戰略模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